教学科研
  • 29 2025-09

    中大团队《自然》杂志刊文:首次揭示决定胰腺癌细胞命运的关键调控因子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冯贤哲、郭俊逵)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称,胰腺导管腺癌是其中最常见、也最致命的一种。一经确诊,患者一年生存率仅约25%,五年生存率更是不足5%,临床治疗手段极其有限。究竟是什么在背后驱动并维持着胰腺癌细胞的高度恶性?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张常华教授团队与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力学与生物物理研究中心林绍珍教授、英国癌症研究院Axel Behrens院士团队合作,在胰腺导管腺癌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

  • 29 2025-09

    董俊超教授团队发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组分的分子机制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玉琦)近日,中董俊超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了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组分CFP1通过调控H3K4me3修饰(并在部分基因位点协调H3K27me3修饰),在生发中心B细胞反应的各个阶段(包括增殖、亲和力成熟和终末分化)发挥关键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研究团队在B细胞中阶段特异性的敲除CFP1,发现在初始B细胞中删除CFP1,会导致活化前体细胞生成受阻,几乎无法形成GC B细胞。为...

  • 29 2025-09

    向孟清团队揭示Foxn3在视网膜细胞纤毛发生的关键调控作用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田甜)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向孟清团队揭示了Foxn3是视网膜纤毛发生关键的抑制转录因子,视网膜特异性敲除Foxn3会导致非感光细胞中纤毛基因的异位表达及纤毛发生异常,进而引发视觉功能障碍,为视网膜纤毛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干预新靶点。相关成果发表于《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研究人员构建了Foxn3视网膜特异性敲除鼠Foxn3CKO,发现其暗适应视网膜电图(ERG)的b波和振荡电位显著降低,提示内层...

  • 26 2025-09

    段晶晶课题组揭示单细胞水平新机制

    中山大学新闻网(通讯员 张玉琦)近日,神经科学中心颜光美、段晶晶课题组首次在体内单细胞水平上揭示了GABAARs与NMDAR之间存在特异性功能耦合,为理解兴奋–抑制平衡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成果发表于《EMBO reports》(《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报告》)。段晶晶副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GABAA受体(GABAARs)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在维持神经网络兴奋–抑制平衡(E/I balance)及正常脑功能中发挥...

  • 26 2025-09

    信文君徐婷团队在卒中后肺炎的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玉琦)日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信文君教授和徐婷副教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冯霞教授和暨南大学张吉凤副教授团队经过研究发现,脑卒中后,迷走神经关键调控脑区—下丘脑室旁核(PVN)神经元凋亡,进而导致下游迷走神经背核(DMV)及外周肺脏副交感神经末梢活性降低,最终引起免疫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增多,远程点燃肺部免疫风暴,相关成果发表于《Brain》(《脑》)。脑卒中作为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

  • 26 2025-09

    吕万革张弩团队绘制图谱解析风险SNP驱动的促肿瘤机制

    中大新闻网讯(康峻鸣)附属第一医院吕万革教授团队联合张弩教授团队系统性绘制胶质瘤功能性增强子互作图谱,解析风险SNP驱动的促肿瘤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神经胶质瘤(Glioma)是侵袭性强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五年生存率不足10%。尽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发现多个与风险相关的非编码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其致病机理仍不清楚。该研究通过结合高通量CRISPRi与H...

  • 26 2025-09

    李程远团队发现超年轻白矮星,揭示双星并合快速形成机制​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陈裕霞)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李程远教授领导的团队在年仅3500万年星团RSG5中,发现了一颗特殊白矮星RSG5-WD(1.05倍太阳质量,6.5分钟自转,超强磁场≥200MG),首次证实了双星并合快速形成白矮星机制, 9月15日,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家权威期刊《天体物理快报》。传统理论认为,中小质量恒星需至少2500万年才能形成白矮星,且早期白矮星质量接近1.4倍太阳质量。RSG5-WD若按单星路径演化需1.1亿年,远超星...

  • 18 2025-09

    谢曦蒋乐伦团队发表磁驱动多模态电子导管研究新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夏天)近期,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谢曦教授团队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蒋乐伦教授团队研发了一款高柔性、磁驱动、集成多参数生化传感的多模态电子导管,能够微介入弯曲复杂的血管内和体腔,原位实时监测器官局部多种生化指标浓度,从而促进微介入手术的功能化和智能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谢曦教授团队和蒋乐伦教授团队自主研发4D多通道打印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