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场伟大实践中,我校聚集优势资源,全校动员,尽锐出战,将脱贫攻坚主战场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为全面总结我校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现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特推出“扶贫路上的中大人”专栏,讲述中大人心怀“国之大者”,奋进担当,为脱贫攻坚贡献中大力量的动人故事。
杨华岳(来源:校工会)
人物简介:杨华岳,中共党员,现任中山大学团委专职团干。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派驻清远连州市保安镇种田村,担任种田村党总支副书记。在任期间,杨华岳积极协调中山大学帮扶资源,加强种田村制度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加强文化、卫生和科技帮扶工作,积极推进主导产业发展,提高村民收入。全村8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中山大学在广东省扶贫工作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脚踏基层泥土 心系乡村群众
2014年6月,经过学校的选派,杨华岳来到了连州市保安镇种田村,担任驻村干部兼种田村党总支副书记。
城市与乡村,两个迥然不同的工作环境是杨华岳首先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开展扶贫工作,贫困户和村民的需求是什么,是杨华岳初来乍到时需要考虑的问题。起初,村民们抱着一种期待和怀疑的态度。期待,是因为村民们也希望能够尽快摆脱贫困的现状,但苦于束手无策;怀疑,是因为村民们认为学校的老师不懂得农业知识,也不确定扶贫单位、扶贫干部是否真心实意地向他们提供帮助。为此,杨华岳坚持一户一户走访贫困户,具体了解贫困户的经济情况,宣讲扶贫政策。为提高工作效率,不打扰群众的正常生产,杨华岳巧打时间差,利用群众吃中午饭和晚上6点到8点这两个时段,抓住群众在家的机会,提高了工作效率。每次入户回来,往往都是过了饭点,他就随便吃点泡面。由于种田村前期没有路灯,晚上走访贫困户时,杨华岳都是凭借着月光,踏着山路一户户进去了解情况。不同自然村之间相隔4-5公里,有时候走访完贫困户已经是晚上10点多。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秉持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杨华岳的足迹遍布了种田村6个自然村80多户贫困户。在与贫困户的接触中,杨华岳了解了不同贫困户的需求,并尽力为他们解决困难。
种田村某位贫困户将近50岁,平时劳作不积极,以打散工为生,主要靠低保生活。当时杨华岳走访后,建议他通过养鸡、养猪改变现实生活状况,但他以没有销路推脱。扶贫要扶智,更要扶志。了解到其思想顾虑后,杨华岳去做思想工作,“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一定能脱贫致富。”杨华岳还主动联系对接学校二级党委回收农产品。该贫困户因此打消了顾虑,在对接党委的帮扶下,养殖了一批小鸡并成功出售。为此他笑逐颜开地说:“劳动是可以致富的,以后要好好劳动”。
小兰田村一户特困户,常年居住在一间潮湿破旧的房子。杨华岳得知后,主动联系保安镇扶贫办,积极申请危房补贴。在危房补贴款项下拨后,杨华岳与村干部共同协助该特困户搬迁房子,以便改造。
小兰田村的引水灌渠由于年久失修,一直影响农田的灌溉。村民纷纷表达了修整水渠的愿望。为了进一步探讨水渠修整的可行性,杨华岳与几位村干部踩着泥泞的山路沿路查看,实地观察水渠的失修情况。经过积极与中山大学、镇里沟通,他们争取了5万多元的维修资金,修筑了引水灌溉工程,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认可。实干和真情拉近了杨华岳与村民的距离,让他们看到了驻村干部的真心实意,也进一步树立了村民脱贫的信心。
建设主导产业 助力经济腾飞
连州市种田村下辖的6个自然村较为分散,在定点帮扶之前,种田村几乎没有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只能靠镇政府的拨款。“种田村要脱贫,必须要有集体经济,否则脱贫只能是空话。产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发展当地的产业,是杨华岳考虑最多的问题。由于种田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很多村民都对主导产业的发展抱有怀疑的态度。
找到一条适合村庄发展的道路,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扶贫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任务。最初,村干部们通过向村民发放免费菜种、猪苗、鸡苗,并回购收获的蔬菜和养大的肉猪、肉鸡,来鼓励贫困户劳动,提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但是这种零散的经济模式远远不能解决贫困户的脱贫问题,也不可能提高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在前期驻村干部的提议以及调研摸查的基础上,杨华岳发现紫色淮山是市面上较为少见的农产品,有意在种田村发展紫色淮山种植业,于是通过校工会邀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专家前往种田村进行实地考察。结果显示,种田村的土壤条件的确适合紫色淮山生长,并且紫色淮山的营养价值较高,具有比较好的市场前景,这给了杨华岳很大的信心。然而村民却担心存在亏损的风险。为此,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杨华岳率先在村里的生态农场试种紫色淮山,为村民做好先行示范。经过一年的时间,紫色淮山大获丰收,并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效益。这一结果让村民们变得信心满满,对农业生产重新燃起了希望。杨华岳积极发动中山大学对接二级单位资助贫困户购买空心槽管、原料、淮山种子等,同时邀请技术专家到村里进行淮山种植技术指导。种田村掀起了种植紫色淮山的热潮。2015年,在杨华岳的积极联系下,中山大学总共投入了近30万元,资助了近60户村民种植了近100亩紫色淮山,进一步推动了贫困户脱贫,也直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
杨华岳(左一)到农田了解贫困户种植紫色淮山情况(来源:校工会)
践行群众路线 诠释责任担当
在定点帮扶之前,种田村的党组织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对于扶贫的认识不足。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明确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作为种田村党总支副书记,杨华岳坚持一手抓党建,一手促扶贫。他多次参加党支部会议,强调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发挥村干部党员的核心作用,深入践行群众路线,为群众排忧解难。
种田村党总支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来源:校工会)
一个贫困村的建设需要从制度、硬件设施、精神文明三个方面进行。其中最紧要的,是要帮助种田村做好制度方面的建设,以奠定整体改革的基础。过去,种田村财务制度不够完善,财务账目不够清晰。杨华岳到村后,协助村委会建立财务制度,制定出台了《保安镇种田村财务管理制度》《保安镇种田村集体经济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村财务做到有章可循。
要致富,先通路。按照帮扶规划的任务,杨华岳协助中山大学完成帮扶资金投入,与前任驻村干部一起修建小兰田、钱屋、种田以及田冲公路,做到6个自然村村间道路村村相通,全面实现了道路硬体化;修建松树塝村的停车场、松树塝村60米的巷道以及洗衣台的通行小路;在各个自然村安装了路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对种田村、松树塝村、墩头村、小兰田村等几个村的水利进行了修缮。这些工程彻底解决了各个自然村群众的出行和农业灌溉问题,满足了他们的夙愿。
观察小兰田村水渠失修情况(来源:校工会)
修建“三面光”水渠(来源:校工会)
同时,杨华岳在学校争取到的外来资金的支持下,与同事们为种田村打造了一座集种植、养殖、休闲及实践于一体的生态农场,其中包括30亩的种植场以及40亩的养殖场。生态农场承包给相关公司进行承包经营,可带来12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杨华岳还引导农民进行蔬菜种植,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行统包统销的模式,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他还举办了农业技术培训,邀请中山大学老师过来举办冬瓜种植技术培训以及台湾泥鳅技术培训,展示种植及养殖技术。同时,还邀请东苑宾馆管理人员前来进行酒店管理培训,提高村民其他方面的技能,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真正做到了的“授人以渔”。
除此之外,村里还陆续修建了种田村文化室,供村民举行会议、开展文娱活动等;-修建垃圾池6个,公共厕所1个,出台了种田村卫生管理办法,改变村民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改善村里的环境卫生;改建农家书屋,存放中山大学党委统战部捐赠的3000册图书,提高村民的知识水平。杨华岳还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联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为种田村及保安镇其他村共计30位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实现了种田村无白内障化的目标。协助组织由学校多个单位的专家组成的义诊活动以及“三下乡”活动,为当地村民近千人次看病咨询、送医送药送服务,得到了村民高度的赞扬。这些都是杨华岳切实践行群众路线,真心帮扶的体现,也是他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的证明。
立足扶贫事业 舍小家为大家
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两年来杨华岳长期驻守在种田村,无暇顾及家里事情。一年只回家四五次,每次返回广州,看着父母、爱人依依不舍的眼光,杨华岳都觉得心中不忍。有一次,他怀孕不久的爱人在挤地铁时候由于人多空气不通畅,直接晕倒在地铁站。当爱人电话过来哭诉:“为什么别人怀孕有丈夫在身边陪着?”杨华岳觉得愧疚万分。但是他明白,扶贫的工作耽误不得。2015年底,杨华岳的小孩出生。由于临近第二轮扶贫工作的考核,杨华岳在陪伴爱人几天后就匆匆返回到种田村进行扶贫考核的各项准备工作。家人安抚他说:“好好干,工作上的事情更重要。”
由于经常熬夜以及晚点吃饭,在扶贫工作最繁忙时刻,杨华岳得了急性胃炎和带状疱疹。但是想到单位领导对自己的关心,家人对自己的支持帮助,想起村民期待脱贫的眼神,看着贫困户群众在田地种植紫色淮山的忙碌场景,杨华岳忘记身体的不适,内心充满了力量。他说,能够参与到扶贫之中,真正为群众做些实事,自己一定会全力以赴。
2016年,杨华岳完成了中山大学对口帮扶的工作。“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干部提出的要求,也是杨华岳在扶贫工作中一直坚持的工作原则。在全国进行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杨华岳有幸成为全国290多万扶贫干部中的一员,真正参与和见证了一个贫困村走上致富之路。他十分感谢学校和学院能够给予这次宝贵的下基层机会,扶贫经历促使他更多去思考人生的价值。作为一名党员,杨华岳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在党旗下的誓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杨华岳表示,将继续发扬扶贫工作中的奋斗精神,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访后记
初次见到杨华岳老师,感受到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尽管事务繁忙,但杨老师特地安排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
杨华岳老师是一个十分健谈的人。谈起在种田村的扶贫工作经历,杨华岳老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走访贫困户、修建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完善制度建设……我仿佛置身于那一段脱贫攻坚的拼搏岁月,感受到驻村干部的奋斗热情与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谈及扶贫工作收获感想的时候,杨老师表示:在参与扶贫工作中,更加深刻体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从他坚定的眼光中,我看到了扶贫干部不忘初心、扎根基层和心系群众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映射在每一位不辞辛劳的驻村干部身上,令人动容,也让我受益匪浅。
文稿终审:校工会 许东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