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场伟大实践中,我校聚集优势资源,全校动员,尽锐出战,将脱贫攻坚主战场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为全面总结我校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现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特推出“扶贫路上的中大人”专栏,讲述中大人心怀“国之大者”,奋进担当,为脱贫攻坚贡献中大力量的动人故事。
曾毅斌(来源:校工会)
人物简介:曾毅斌,中山大学党委保卫部、保卫处(综合治理督察办公室)主管,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间,中山大学定点帮扶连州市丰阳镇柯木湾村驻村工作队员。2019年3月,驻村工作队荣获“广东省2016-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柯木湾村,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丰阳镇。在走进这片淳朴、秀丽的土地之前,曾毅斌是一名长期从事高教培训的行政人员。2017年至2019年,他受组织委派到柯木湾驻村两年,和同事一道全心全意投入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任务中。驻村的两年,他满怀热血激情,走遍村里的每一条路,走进村里的每家每户。在他的努力下,柯木湾村的户建工作深度开展,贫困户们得到全方位的帮扶,他的名字也留在了每一位村民的心中。
户建工作,深入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大家心里要有一本账,要做明白人。……要搞好规划,扬长避短,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接受任务前,曾毅斌曾参与学校在种田村等地的扶贫工作,有一定的扶贫工作经验。他一方面满怀热情信心,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扶贫攻坚工作一定能够做好;一方面也充满思虑,反复思考在新的地方、新的环境下扶贫工作如何能找对思路,找准路子。出发前,他做了细致详尽的材料搜集工作,建立了对柯木湾村的基本认识。
柯木湾的村干部们提起曾毅斌时,“亲力亲为”“扎扎实实”是他们最常用的词。丰阳镇扶贫办主任邓记雪回忆道,曾毅斌到达柯木湾之后,迅速进入角色,每日奔波在乡间小路上。“之前他的工作主要面对的是师生,现在要面对村民,有非常大的角色转变。曾老师在短时间内就调整好状态,真真正正、扎扎实实俯下身去了解民情,为村民服务”。1个月内,曾毅斌就把村内72户贫困户、152位贫困人口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对附近村镇的情况也了如指掌。为了配合村民们的作息,他常利用中午或晚上时间走访贫困户,深夜时分柯木湾的乡间道路上常见他的身影。这些都在邓记雪主任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毅斌了解五保户生活状况(来源:校工会)
驻村两年里,曾毅斌和我校驻柯木湾村第一书记古添雄合理分工、共同协商推进村内建设工作。曾毅斌介绍道,他和古书记商量了工作策略,一是要抓团结,团结好村委会班子,团结好乡亲们,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的工作由古书记唱主角,以鼓励为主,帮村干部和村民们树立信心,共同努力改掉传统“惰性”和畏难情绪。鞭策的角色则由曾毅斌扮演。“村委会委员是从各个自然村选上来的,每个委员心理上都会为自己的村争取项目、资金帮扶,但从学校角度讲,则希望把项目、资金投放到最科学、最合理、最需要的地方。这个时候,古书记和我的分工策略就非常有效了。”村干部们回忆起当时情况时说,“曾老师很会做工作,很会讲团结”。
在村风建设方面,曾毅斌做了大量工作。驻村工作队联合村委,紧紧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进行村容村貌全面整治,加强党员培训工作、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如今的柯木湾,村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乡村的景色秀美如画。
村民服务中心改造前后(来源:校工会)
帮扶不断,队伍不散
在曾毅斌记录的“明白卡”里,有因病辍学,在扶贫干部和中大师生共同扶持下顺利考上大学的高三姑娘;有意外残疾,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从事家禽养殖业的吴伟军;有因心脏病手术劳动力受限,后成为驻村工作队工作助理的吴燕萍老师等。户建工作记录下来的,不仅仅是数据,更是曾毅斌与当地村民千丝万缕的联系;户建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的扎实推进,更让村民们切身实地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升。深入的户建工作,让曾毅斌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村民胡利军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胡利军身患侏儒症,属于无劳动力的五保户。在定点帮扶之前,胡利军住在简陋破旧的泥屋之中。2017年,当地政府与中山大学联合资助,胡利军的房子原地翻新,建成更加牢固、舒适的水泥房,还添置了电视、电饭煲等家电。搬进新屋之后,曾毅斌常到胡利军家里走访,调查记录他的收入情况,逢年过节还会给胡利军送生活必需品和慰问金。曾毅斌的调查记录汇总形成了一张事无巨细的“明白卡”,现在还挂在胡利军家的墙上,每年更新一次。
胡利军说:“我要谢谢他们,谢谢他们对我的帮助,帮我修好了房子,在平常生活中也帮助了我很多”。不仅如此,胡利军在微信上还保留着100多位中大师生的联系方式,每年“三下乡”时候,学生们还会来家里看望他,有的时候他不在家,学生们也会特地到他的家门口看看。回忆起与曾毅斌、与师生们相处的点点滴滴,胡利军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改造后的村路(来源:校工会)
产业尝试,创新发展
在曾毅斌来到柯木湾前,中大已经在此帮扶近一年;在当地政府和中山大学的投入下,部分村道、巷道、路灯等都已改造,柯木湾的基础设施大有改善。他到任之前,就思考如何在继续筑牢工作基础上,帮助村里更上一层楼。
他了解到,连州市砂糖橘品质优良,是当地出名的特色产业,柯木湾旁边的湖江村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砂糖橘产业;前些年,柯木湾也开始推动砂糖橘种植。他说:“砂糖橘一般是三年以后开始成熟,四年才会有收获。在这过程中,贫困户承受不起颗粒无收,或者丰收贱卖亏本的风险;另外,砂糖橘的种植需要技术,砂糖橘很容易得黄龙病,黄龙病类似于人类的癌症,得病后树根都要挖出来,还要石灰消毒,一至两年内不能再种,柯木湾之前一直没有形成合力去做这个事情”。为了发展砂糖橘种植产业,一方面,学校积极联系校内专业老师,如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植物医院首席专家张北壮老师,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另一方面,驻村工作队联系管理学院建立电商平台,帮助村民包产包销。
除了砂糖橘外,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方考察尝试养殖水蛭。水蛭,俗名蚂蟥,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以田螺为食,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蚂蟥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干制品泡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水蛭养殖业的尝试,进一步拓宽了当地干部和村民的脱贫思路。在学校驻村工作队支持下,柯木湾村多渠道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开始了村民“在家门口上班”的尝试,使得一批弱劳动力、不便远行的村民能够在村里获得劳动岗位,提升了家庭收入,为后来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曾毅斌为青马班学生介绍水蛭养殖项目(来源:校工会)
如今,曾毅斌已离开柯木湾村返回学校工作,但他对柯木湾的关心从未止步,依旧和柯木湾的村干部村民们保持密切联系,继任的扶贫干部也将村里最新的发展动态与他分享。柯木湾,俨然成为了曾毅斌的“第三故乡”。回忆两年的扶贫经历,曾毅斌满怀自豪与感恩,“感谢组织把我送到这个岗位,我很荣幸能够亲身参与脱贫攻坚这项任务艰巨、使命光荣的伟大事业;扶贫事业更是成就了我自己,使我收获良多。”
采访后记
七月末的连州已经进入盛夏,柯木湾村却如同深山中的一眼清泉,为我们带来了阵阵清爽。从广州出发到达柯木湾村,足有一个早上的车程,我们从闹市抽身,进入一处世外桃源。
“世外”,是因为柯木湾村远离繁华地带,没有高楼大厦,但有房舍精致,良田延绵。在出发前,我曾采访过柯木湾村的驻村干部,他们都说,柯木湾村相比以往,已经发展起了相当规模的农业与农副业,当地的砂糖橘、红薯远销各地,逐渐形成品牌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返乡就业。“一村一品”的有效推广,让柯木湾村的村民虽置身“世”外,却享有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
“桃源”,是因为它与以前相比,更加风光秀丽、恬静宜居,产业的发展不以环境为代价,在一届届驻村干部的努力之下,柯木湾村不管是生态环境还是人居环境,都有所改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柯木湾村的党建工作,随着干部的脚印落实到家家户户,柯木湾村有了更浓厚的集体氛围,有了更先进优良的风气。“桃源”之美,美在山水,更美在人心。
在柯木湾村的两天,我仿佛忘记了自己“探访者”的身份,而把自己代入到一个“亲历者”的角色中,去切身体会扶贫的艰难与漫长。脱贫攻坚的成果来之不易,脱贫攻坚者的足迹更令我钦佩。我相信,待到下次与柯木湾相遇,它一定会变得更美、更好。
文稿终审:校工会 许东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