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场伟大实践中,我校聚集优势资源,全校动员,尽锐出战,将脱贫攻坚主战场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为全面总结我校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现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特推出“扶贫路上的中大人”专栏,讲述中大人心怀“国之大者”,奋进担当,为脱贫攻坚贡献中大力量的动人故事。
曹新(中)(来源:校工会)
人物简介:曹新,中共党员,现任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在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任副县长。在任期间,积极推动中山大学对凤庆县的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产业帮扶,联系争取资金建设凤庆县第三中学阅览室;为凤庆县特殊教育学校筹措捐赠资金,补贴残障儿童的生活费。
从繁华的广州城出发,乘坐飞机抵达昆明,再从昆明乘坐大巴车抵达临沧市凤庆县,跨越1800多公里的距离,历时10多个小时,曹新终于来到这个西南边陲的小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在接下来这一年里,曹新的人生将与素未谋面的凤庆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走好脱贫攻坚的道路。
曹新是中山大学派驻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的第三任处级干部,于2016年4月到凤庆县挂职副县长,协助凤庆县开展扶贫工作。谈起到达凤庆的那一天,曹新回忆道:“那时候临沧市还没有通铁路,我们从昆明坐大巴到凤庆,一路上山路很多,抵达凤庆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在这样一个山长水远、交通不便的山区,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扶贫应当怎样扶?这是当时曹新需要思考的问题。
用情相融,深入基层寻思路
“我自己就是在农村长大的,在凤庆没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在来到凤庆开展扶贫工作之前,曹新对这个偏远的小城并不熟悉,但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这个异乡的文化习俗,用心、用情融入当地生活,真诚、热切关注百姓需求,寻找适宜的扶贫道路。
一方面,曹新通过阅读凤庆县县志等文字资料,深入了解凤庆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全面把握凤庆县的整体情况。另一方面,曹新经常外出调研走访,除了工作所需之外,他也利用周末等空闲时间到处走走,与当地的领导干部、人民群众沟通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近及凤庆县城的大街小巷,远至地处深山的乡镇农家,都可见到曹新的身影。曹新深知,“脱贫攻坚”不是单打独斗,必须要与凤庆当地的干部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奋斗,才能真正战胜贫困。
凤庆县下辖13个乡镇,村与村之间相隔甚远,有的甚至要翻越大山、跨过大河才能到达。即便如此,曹新也不辞辛劳地到各个乡镇走访,他常常沿着盘山公路去到海拔两三千米的村子,车子开不进的地方,就徒步而行。在调研走访过程中,曹新看到了凤庆县诗礼昌盛、民风淳朴的一面,却也看到贫穷给当地教育套上的枷锁。
在凤庆县城有一片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文庙。文庙是祭祀先师孔子的地方,庙内建筑恢弘壮丽,凤庆人对孔子的尊重和对礼乐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反观现实,成立于2015年底的凤庆县第三完全中学,却由于资金不足,难以完善校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曹新及时向中山大学汇报反馈,联系协调资源,最终争取到香港李芬芳基金会50万港币的捐款,支持凤庆县第三完全中学图书馆建设6间阅览室,并在挂钩帮扶的马庄村设立奖学金。
凤庆三中学生在阅览室内阅读(来源:校工会 莫晓莹 摄)
如今,走进凤庆县第三完全中学图书馆阅览室,崭新的桌椅、书架呈现在眼前,身着白色校服的学生每人手执一本书,正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落地窗外是凤庆特有的湛蓝澄净的天空,一束阳光照在书桌上,照进学生们的眼里,那是知识的光芒、希望的光芒。
以智相扶,助力教育促发展
凤庆三中的孩子们,在各界人士的关怀之下,得以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然而,凤庆县还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因为先天残障,难以到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幸运的是,这群“折翼天使”并没有被抛弃,他们也被很多人关爱着,来自中大的挂职干部也关注到了他们。
曹新初次来到凤庆县特殊教育学校时,见到这群异于常人的残障儿童,不禁为之动容。有的孩子是聋哑儿童,无法用言语表达交流,但他们清澈的眼睛里透露着对世界的渴望;更多孩子患上的是唐氏综合征,这些孩子智力发育迟缓,生活不能自理,就连最简单的颜色、图形,都需要老师一遍一遍地教。
教导这群特殊孩子们的特校老师们,更是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和耐心。一年四季除了寒暑假,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学校里,老师们承担的不仅是教导孩子们的责任,更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孩子们的宿舍整洁舒适,但也可以看到,有的小床上还留有尿渍——一些孩子还会尿床。每天早晨,特校的老师们都会帮孩子们清洁卫生、梳洗干净,再开始教他们认识这美丽的世界。
每一名残障儿童背后,都有一个负重前行的家庭。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残障儿童的家庭状况、生活需求,曹新来到孩子们的家里进行调研走访。小尼是一个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和爷爷一起住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在与小尼爷爷的交谈中,曹新了解到,小尼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她和爷爷生活在一起。年迈的爷爷独自照顾患病的小尼,生活上有诸多不便,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小尼难以得到足够的关爱。像这样的家庭在特殊教育学校比较普遍。为了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减轻家庭和学校的压力,曹新向中山大学提议,争取社会力量帮扶凤庆县特殊教育学校。2016年9月,校扶贫工作组、校友会与香港佛教大光园慈善基金会经过近一个月的协商,争取到捐款12万元,用于资助100名特殊学生的生活费,每人每年1200元。这项资助一直持续到2020年。有了这笔生活费的资助,孩子们的生活质量更高了,家庭和学校的经济负担更小了。更重要的是,曹新对特校师生们的关怀和慰问,让他们感受到,还有很多人在支持着、守护着他们,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
作为高校教师,曹新深知教育对于减少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作用,因此,他致力于教育扶贫,希望通过教育帮扶,能够给贫困家庭的孩子创造更好的受教育环境,带给他们更多希望。
曹新积极向当地干部群众了解凤庆县教育方面存在的需求,联系协调各方力量为凤庆争取资源,改善凤庆县的教育条件。
曹新任副县长期间,挂钩帮扶马庄村,他经常到村子里调研走访,到村民家关心慰问,了解马庄村脱贫情况。调研期间,他了解到,马庄村完小硬件设施不完善,学生们没有电脑可以上课。于是,曹新联系争取到50台电脑,捐赠给马庄村完小,让学生们得以上电脑课,尽早接触到互联网。
基础教育硬件设施不完善,是提高教育水平的一大桎梏,而经济条件落后的凤庆县,想要改善基础教育设施,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因此,曹新想方设法为凤庆教育争取资金,最终通过教育部对口帮扶滇西贫困地区挂职干部总队争取到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85万元的资助,用于凤庆县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推动凤庆县基础教育向前发展。
扶贫干部用真心体会群众所需,用睿智解决扶贫难题,为凤庆县教育事业补短板、夯基础。“扶贫必扶智”,教育帮扶是斩断贫困的一把利器,受教育条件的改善必将会给凤庆县的长足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薪火相传,搭建桥梁谋进步
走在凤庆的路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从谷底搭建起来的高桥,连接着两座山。倘若没有这些桥,从一座山走到另一座山通常要花上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的时间。就像这些桥一样,从广州中山大学远道而来的扶贫干部,也用自己的努力连接起凤庆和广州。
曹新来到凤庆时,这里的医疗水平、教育水平与一线城市广州相距甚远,想要改善凤庆的条件,就必须借助中山大学先进的理念、技术来带动。因此,曹新积极推动建立中大和凤庆之间联系的纽带,促进凤庆县的医生、教师、干部与中大附属医院、附属中小学、党政部门之间的交流学习。
医疗方面,曹新联系对接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医疗队到凤庆县开展义诊帮扶活动。2016年9月22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组织专家团队,专业涵盖感染性疾病科、肾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妇科,到凤庆县中医医院托管的洛党镇卫生院开展义诊帮扶活动,义诊人数630人。
教育方面,曹新组织凤庆县部分中小学教师到中山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跟班学习,交流经验,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凤庆的老师们对广州市的英语教学、体育教学有颇多感慨和体会。自2014年起,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每年选派研究生到凤庆县鲁史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
此外,中山大学定期举办党政干部培训、教师队伍培训、医疗卫生人员培训,提高凤庆县党政管理干部、中小学教师、医疗卫生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凤庆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介绍道:“中山大学派驻医生离开凤庆之后,我们也时常保持联系,有什么疑难的病例我们可以在微信上请教他们,相当于凤庆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中山大学先进的医疗资源。”
除了医疗帮扶、教育帮扶之外,曹新还认识到,要实现凤庆县经济的长足发展,需要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凤庆盛产茶叶、核桃等农产品,但农产品的加工手段不够先进,品牌的打造宣传不够到位。在前一任挂职副县长朱志辉的对接下,中山大学药学院葛发欢教授团队开始与凤庆当地企业开展合作,钻研核桃、茶籽精深加工的难题。曹新接过朱志辉副县长的接力棒,继续推动核桃、茶籽加工产业链的建设。经过数任扶贫干部的推动和研发人员的不懈努力,2019年,核桃油、茶籽油生产线正式落地投产,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山大学提供技术支持的核桃油、茶籽油生产线正式落地投产(来源:校工会)
距离到凤庆扶贫已过了四年时间,曹新感慨道:“如果不是因为扶贫,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来到凤庆。”的确,从中大到凤庆,需要跨过万水千山;但从中大到凤庆,却也只需要一颗真心,一颗心系人民、战胜贫困的真心。
曹新等中大扶贫干部心系凤庆人民,不断传递着帮扶凤庆的接力棒,团结引领凤庆人民向贫困宣战,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2019年实现凤庆县脱贫摘帽的目标!
采访手记
我从许多不同的渠道了解过扶贫故事:书籍、电视剧、演讲等,却都没有这次采访来得深刻、动人。能有此机会书写扶贫故事,我内心是激动的,却也是惶恐的。因为我们的寥寥数笔,可能是扶贫干部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的工作。更何况我们的文字记录下的,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故事写在了凤庆的大地上。
在前往凤庆的路上,两边都是连绵的山,隧道也很多,我心想着:这里山高路远,单是运送建筑材料都要花费一番功夫。但是到了凤庆,我们切切实实地看到他们建起了医院、教学楼、工厂……这些都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扶贫干部的协调,以及人民群众的奋斗。
扶贫不是一人两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国家、全体人民的事情。正如曹新所说,我们要感谢国家的扶贫政策。但我想,我们也应当感谢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是他们冲在扶贫第一线,了解、反映群众的需求,摸索、解决扶贫路上的现实问题。
我们在凤庆见到的扶贫干部,尤其是驻村干部,穿着朴素的衣服,皮肤晒得黝黑,日常起居就在村委会两层的小楼里,他们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聊到中山大学挂职干部来凤庆前后的变化时,凤庆县扶贫办原主任徐志坤这样描述:“略有沧桑,但激情、智慧和青春仍在。”尽管扶贫干部的扶贫工作有结束的时候,但他们留下的智慧、激情、希望会像种子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人民的满意就是对扶贫工作最大的肯定。相信多年以后,凤庆县人民还会记得,有一群医生来到凤庆悬壶济世,他们叫“中山大学医疗队”;有一群学生来到凤庆传道授业,他们叫“中山大学支教团”;有一群干部来到凤庆为民谋福,他们是中山大学驻凤庆县扶贫干部。
在此,要感谢凤庆县扶贫办原主任徐志坤、凤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原副主任张叶、凤庆县特殊教育学校郭爱娟等老师为我们提供的大量资料,让我们得以了解到曹新任职期间各项工作的诸多细节。
文稿终审:校工会 许东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