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扶贫路上的中大人】朱志辉:用心用情,笃言笃行

稿件来源:校工会 作者:宋菲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10-16 阅读量:

编者按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场伟大实践中,我校聚集优势资源,全校动员,尽锐出战,将脱贫攻坚主战场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为全面总结我校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现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特推出“扶贫路上的中大人”专栏,讲述中大人心怀“国之大者”,奋进担当,为脱贫攻坚贡献中大力量的动人故事。

 

朱志辉(来源:校工会)

 

       人物简介:朱志辉,现任中山大学党委组织部正处级组织员,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任中山大学派驻凤庆县挂职副县长,高效对接中山大学与凤庆县的对口帮扶工作。

 

       2013年起,中山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和教育部部署,对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开展定点帮扶。凤庆县地处滇西,高山峡谷交错纵横,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当中山大学党组织询问朱志辉到凤庆县挂职的意愿时,他不曾有丝毫犹豫,勇敢地接下这一重担。  

       2015年,朱志辉作为中大第二任挂职副县长,只身前往凤庆投身脱贫攻坚战。当时,他的孩子正在读小学,正是需要他陪伴在身旁的时刻。但朱志辉舍小家顾大家,毅然选择了凤庆,选择了党员的理想与信念。

 

       依托中大平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朱志辉跨越千里河山,从广州到凤庆,从平原到山区,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零距离地直面东西部发展差距,这更促使他下定决心,要不遗余力地帮助凤庆。他坚信在“先富带后富,携手奔小康”发展战略的正确指引下,在对口帮扶模式的制度优势下,凤庆县一定能成功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经过第一位挂职副县长郑哲的有效对接,中山大学和凤庆县基本拟定帮扶框架协议。朱志辉从郑哲手中接过对口帮扶的接力棒,继续有效衔接中大在医疗、教育方面的优势,开展对凤庆的智力帮扶。在挂职过程中,朱志辉清晰感受到凤庆与广州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别。他认为,中山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应扬长避短,发挥其在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上的特殊优势,帮助凤庆人民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

朱志辉一直心心念念想为凤庆人民排忧解难,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时中大每年轮番派驻附属医院专家团队,开展学术指导和义诊。而朱志辉不满足于此,他结合凤庆居民最迫切的医疗需求,主动联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眼科中心、附属口腔医院,为群众解决燃眉之急。

 

朱志辉陪同孙逸仙纪念医院专家医疗组到凤庆县帮扶医疗工作(来源:校工会)

 

       在他的努力下,2015年9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派出妇产科、内科、肝胆外科、麻醉科等8名专家赴凤庆县开展为期一周的医疗帮扶活动,该专家组为500名群众提供义诊咨询服务,完成手术22台次,举行了11场专题讲座,教学查房10次,培训医务人员820余人次。中大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致力于为凤庆培养高水平的本地医生,让凤庆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服务。

       在当年的医疗帮扶计划之外,朱志辉还争取到附属口腔医院医护专家来凤庆开展义诊活动,共进行义诊117人次,通过手术示教、病例讨论、讲座等形式进行学术指导,举办关于口腔疾病诊疗及健康保健的学术讲座。“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这些医疗活动致力于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提高群众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的意识,从根本上阻断疾病的发生。

       2016年4月初,中山眼科中心医疗专家队再次来到凤庆县开展大型义诊帮扶活动,为群众进行1135次眼疾义诊,完成186台高质量的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白内障手术于医生不过是几十分钟的事情,于患者而言却关系到他们后半生的生活质量。他们在手术后得以重见光明,世界在他们眼前再一次清晰起来。同时,他们也能再次担起家庭的责任,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医疗扶贫,让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

       教育扶贫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减贫手段。2015年凤庆第三中学成立之初,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凤庆三中校长段成双想到可以向朱志辉寻求帮助,看看中大能不能在学校建设和教学资源上施以援手。朱志辉接到这一请求后,十分挂心凤庆三中的建设。凤庆三中的学生们大多来自各个乡镇,对凤庆三中开展教育帮扶能有效促进当地教育资源的均衡与下沉,让更多乡镇学生也能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于是,他连假期也不休息,马不停蹄地赶到广州,与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廖珂沟通对接。双方一拍即合,开启了两校合作办学的新项目,牵起这段跨越千里的情缘。9月,朱志辉亲眼见证了两校合作签约的仪式。中大附中自2015年起,对凤庆三中开展为期五年的教学帮扶,两校一起携手共同进步,阻断贫困在凤庆的代际传递。

 

       朱志辉在凤庆三中与中大附中合作签约仪式上讲话(来源:校工会)

 

       扶贫必扶智,干部培训贯穿中大定点扶贫的全过程。2015年中大开展3期提升培训班,共培训149人次。中山大学多个学院各尽所长,围绕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企业经营与人才培养、社会民生与政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对凤庆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进行针对性培训。东南沿海的新鲜气息吹进了凤庆这座滇西小城。对此,时任凤庆县政府办副主任的张叶总结得最为贴切:“凤庆的对外窗口扩大了,交流机会多了,干部培训多了。”

 

       发现村民需求,调动个人能量,寻求帮扶资源

       中大固然资源丰富,但也无法大包大揽,满足凤庆所有的需要。对此,朱志辉虽作为帮扶者,但他与被帮扶者一样,并没有选择“等靠要”,而是主动出击,积极协调个人资源与家乡力量帮扶凤庆。他联系了自己的高中同学——加拿大枫华国际幼教中心董事长骆伟红,邀请对方来凤庆考察。骆伟红清楚,在凤庆尤其是下辖的乡镇投资建设学前教育,并不会有多少经济收益。她与朱志辉一样都是怀揣一片赤诚的真心,在走访营盘镇忙岗村、洛党镇和德村途中,对当地贫困户生活的苦与难感同身受,因此向每户赠予500元慰问金,希望能略尽绵薄之力。虽然投资计划因受制于当地幼儿园办学体制等束缚未能实现,但又有更多人知晓了在中国滇西有这样一座小城镇,美丽却落后,需要他们的援助。

 

朱志辉与骆伟红一同慰问洛党镇和德村20户贫困户(来源:校工会)

 

       凤庆山好水好茶更好,但资源虽好,却更需物尽其用。凤牌滇红品质上佳,却未能充分占有市场,凤庆仍然停留在“茶资源大县”的初级阶段。朱志辉喜爱饮茶,对此他极为上心。他利用专业优势,一面翻阅年鉴、县志等资料,一面实地考察凤庆13个乡镇,撰写了《大力推动茶资源大县向茶产业强县转变》的调研报告,为凤庆茶产业开发建言献策。他主张“做强滇红品牌,补齐普洱茶短板”,提出普洱和滇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茶产业强县,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朱志辉还策划支持了“滇红与抗战”宣传活动,深入挖掘滇红历史文化和抗战实业救国精神,赋予滇红更浓厚的文化底色,放大滇红的品牌效应。

 

广东省惠州商会在凤庆二完小举行爱心捐赠仪式(来源:校工会)

 

       朱志辉的家乡在惠州市博罗县。为了开拓凤庆红茶的市场,他用心良苦,主动联系家乡惠州商会,搭建双向交流渠道。一方面,朱志辉陪同凤庆领导干部前往惠州考察,学习借鉴茶企业先进的宣传推广和管理经验,做强凤庆特色茶产业,实现“发展产业脱贫一批”。另一方面,他邀请商会来凤庆进行商务考察,寻找合作的可能。惠州商会对凤庆茶叶的品质非常满意,决定与当地茶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书,并向凤庆三所小学的600名学生捐赠书包和文具盒。签约前一日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日昆明飞往临沧的航班因天气原因临时取消,惠州商会会长一行人滞留昆明,万幸第二天副会长从他处自驾赶到二完小,有惊无险地完成了签约。

       朱志辉挂职工作早已告一段落,但惠州商会企业及其乡贤在每年春茶期间总要来一趟凤庆茶园选购茶叶、茶饼,“这恰恰说明凤庆茶叶生态好质量好,留住了客户回头率”,采访中朱志辉动情地说道。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是最能形容早一批挂职干部工作的词汇。一切工作都还没有走上正轨,很多领域都需要尝试,也历经很多试错和扶贫路上的辛酸。

       朱志辉参观新华乡小学时,发现学校条件非常简陋,学生或蹲在地上、或坐在地上吃饭。那一幕非常震撼,以至于当晚他吃饭都是含着泪咽下的。当时学校提出的需求是建一个操场,他端午节也不曾休息,动身回广州联系校友,但此事最终未能办成。朱志辉心怀不忍,辗转反侧,想为新华乡小学做些事情,尽一份心力。他询问为学校置办餐桌椅的费用,学校工作人员告诉他需要两万元,朱志辉二话不说就自掏腰包,帮助解决400名学生就餐桌椅的问题。事后,他跟他的爱人感慨道:“这是我今年做得最实在的一件事情,虽然只是两万块,但是孩子们再也不用坐在地上吃饭。”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挂职干部们付出的不只是热忱与气力。凤庆山高谷深,雨季时穿行其中,经常遭遇地质灾害和道路坍塌,险象环生。2015年7月,云南已经进入雨季,中国农业大学学生计划前往鲁史镇调研,由朱志辉负责接待。一行人驶过横亘于澜沧江之上的莽街渡大桥后,停下来记录环境,收集调研资料。当时雨意正浓,土质不稳。正当他们重整行装继续上路时,前方斜坡上的大树轰然倒下,危险一步之遥。朱志辉在营盘镇忙岗村调研时,曾亲眼目睹前方车辆摔下深谷。但这些都没有阻挡和消磨他投身脱贫攻坚工作的信念与热情。百折不饶是他,义无反顾亦是他。一年的挂职工作走向尾声,朱志辉只遗憾一年匆匆、成事不多,但“一年凤庆行,一生凤庆人”的情怀永驻他心中。

       凤庆有需求,中大有资源,而挂职干部就是精准对接供需双方的坚实桥梁。作为挂职干部的一员,朱志辉饱怀热诚,敢说敢做,是一位真正的理想与行动兼具的实干者。

       虽然已经离开了凤庆,但他的心仍时刻牵挂着那里。在说起凤庆茶叶时,他脱口而出:“我们凤庆的茶就是好。”他仍将自己当作是一个凤庆人,并且深深地为凤庆自豪着。五年倏忽而逝,中华大地上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朱志辉想回去看看凤庆这座“金山银山”如今是何模样。

 

       采访手记

       采访之前,结合中大扶贫、凤庆脱贫的相关资料,我对朱志辉老师以及他的扶贫工作有很多想象。但是采访过后,尤其是实地考察凤庆县之后,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满怀热情与干劲,将自己筑成一座坚实桥梁,帮助贫困群众走向共同富裕。我为自己亲耳聆听他们的故事而感到无比荣幸,同时也为中国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调配资源、整合力量的脱贫攻坚工程感到无比自豪。

       最后,还要感谢凤庆县扶贫办原主任徐志坤、凤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原副主任张叶等为我们提供的口述资料,从第三方的角度向我们介绍朱志辉老师的扶贫事迹、性格形象以及工作作风。

 

                 文稿终审:校工会 许东黎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