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扶贫路上的中大人】蓝澍德:千里赴红塘,甘为孺子牛

稿件来源:校工会 作者:石晓玲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10-20 阅读量:

编者按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场伟大实践中,我校聚集优势资源,全校动员,尽锐出战,将脱贫攻坚主战场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为全面总结我校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现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特推出“扶贫路上的中大人”专栏,讲述中大人心怀“国之大者”,奋进担当,为脱贫攻坚贡献中大力量的动人故事。

 

蓝澍德(来源:校工会)

 

       人物简介:蓝澍德,现任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人事党务秘书,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赴云南省凤庆县凤山镇红塘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4月,被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初到凤庆,再启中大脱贫章程

       2019年7月,蓝澍德开启了前往云南滇西的扶贫之行。他在自己的扶贫手记中写道:“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云南。当初是心中莫名的那一股向往,让我选择去往云南西部的一个名叫凤庆的小县城,开启一段对我自己来说注定独特的人生旅行。”蓝澍德从此开启了参与滇西脱贫攻坚的新篇章。作为挂职干部的第一课,蓝澍德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第七批赴滇西挂职干部人才培训。这次岗前集中培训明确了奋斗目标、提出了工作要求、发出了行动号令。挂职干部们将接过交接棒,发扬前六届挂职干部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转变角色,继续聚焦教育、医疗、住房、产业、生态等帮扶重点领域,再接再厉,顽强拼搏,打好全面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战。

       集中培训之后,蓝澍德从昆明出发前往凤庆。在蓝澍德刚到时,云南凤庆县还没有通高速公路和铁路,从临沧到凤庆,需要乘坐汽车,经过三个小时左右漫长崎岖的山路才可到达。红塘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地处凤庆县北郊。全村的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农民收入以种植茶叶、核桃为主。2019年,红塘村有农户634户,人口2548人。蓝澍德到达凤庆时,天空已由艳阳高照变为星野低垂。蓝澍德来凤庆第一天,便挂包红塘村,由凤山镇党委组织员曹永福接待,并送至红塘村。进村前,蓝澍德受邀到曹永福家中,两人促膝长谈。在这里,蓝澍德第一次喝到了凤庆的白茶,从此爱上了凤庆茶。这一杯清甜的白茶,让两人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筑牢了中大与红塘的山海情。

 

       驻扎红塘,深入了解红塘情况

 

蓝澍德(左)走访红木村自然村茶叶初制所(来源:校工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蓝澍德坚持实地考察,切身体会村里的实际情况。红塘村的基础产业是种茶和制茶。蓝澍德时常走家串户,走访茶农,学习当地的方言,掌握乡情民情。蓝澍德初到红塘村,就作为二级网格责任人挂包红木自然村。红木自然村面积5.5平方公里,有农户159户,总人口614人,耕地面积561.1亩,林地135亩,茶园面积1161亩。种茶是当地老百姓最重要的生计手段。红木村自然村的茶所较为简陋,通常茶所是由一户人家的院落改造而成。蓝澍德在调研走访时,一位茶所主人介绍道,当地的百姓已经坚持了三年多的无公害种茶方式,种茶靠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但茶叶产量偏低,再加上本地茶叶收购的价格一直低迷,所以红木村自然村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谋生,村中仅留下劳动能力较弱的老人、妇女和孩童。平常采茶的都是上了年纪的村民,他们通过采茶赚取微薄的收入来贴补家用。还有一些茶农的茶田无人打理,导致茶田逐渐荒废。听到这样的情形,蓝澍德颇感痛心,他暗下决心,定要尽力帮扶,改善农户生活。

       蓝澍德和村干部走进茶所时,一位皮肤黝黑、饱经风霜的老人背着两袋茶走了进来。老人佝偻着背,眼睛直勾勾地地盯着称量茶叶的刻度,生怕少了一丝一毫。蓝澍德从老人口中得知,采茶的劳苦与茶叶的零售价是不成正比的,老人才会这般在意这一丝一毫的变化。茶所主人告诉他,凤庆由于没有形成茶叶市场的完整体系,所以茶叶价格一天一价,经常出现陡升陡降的情况。但只要茶叶产量稳定,茶价每斤能稍微提升一至两元,对于茶农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走访完规模较小的茶所,蓝澍德转身来到茶叶初制专业合作社。红塘茶叶初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荟书向他提出了将依托自家茶山、茶田、茶厂、茶店作为基础,建立一个以“茶、山、人、厂”四要素为一体的滇红茶主题乡村旅游体验店计划。可见,红塘村的一些产业带头人已经有了自己对于振兴本地产业的构思和计划。此后,蓝澍德多次参与红木村自然村乡村振兴理事会、村民小组议事会,对红木村自然村的脱贫发展逐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蓝澍德(左一)和村民调研了解脱贫情况(来源:校工会)

 

       红塘村的贫困不仅是技术、资金和渠道上的贫困。蓝澍德在深入访贫时了解到,致贫多源于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也许是自然灾害或者突发性疾病,也许是家中年迈的老人、年幼的孩童过多,家里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供养全家等等。教育方面,红塘村大摆田完小坐落于桃树坡自然村的一个山洼子,校舍面积有限,学生上课和教师办公用房紧张。学校师资短缺、课桌椅老化、教学设备使用率不高、教学体制不完善等,这些都是蓝澍德观察和认识到的红塘村乡村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谋篇布局,制定合适蓝图

       “思路从哪里找?一是要注视脚下,也就是从红塘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二是要站高望远,也就是走出红塘,到外面的世界找方法、学经验。”这是蓝澍德在自己的扶贫手记中对工作思路的思考。很快,蓝澍德和支部书记郭洪生、监委会主任王华存、文书张国宇、合作社负责人郭荟书和李茂昌六人共赴昆明石林参加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班。八月下旬,从昆明石林学习回来,蓝澍德和红塘村“两委”班子及驻村工作队遍访村里的四个自然村,进行深度调研、广泛与村民群众讨论红塘村发展问题。综合调研所掌握的一手资料,蓝澍德经过反复思考,撰写完成了自己关于红塘村未来发展思考的报告——《红塘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思路》。他系统地整理出了驻村之后实地走访考察和外出学习的心得与思考,作为之后展开驻村工作的蓝图。这份考察报告对红塘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透彻分析,针对村域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实施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报告中提出,要围绕六个基本原则来全覆盖、多领域地实行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一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二是坚持党管农业农村工作。完善党领导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三是探索创新乡村产业经济组织机制。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高效农业。五是坚持价值农业发展导向。深度挖掘和开发村域内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综合性资源。六是坚持聚合和开放的产业经营理念。蓝澍德希望村里摒弃原有的种植弊端,从保护生态环境入手,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这一份规划给红塘村脱贫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规划参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行动框架,让红塘的干部群众对自己的未来开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形成了清晰的思路。

 

       敢想敢干,做出扶贫新成效

       凤庆县扶贫办原主任徐志坤用了二十七字总结了蓝澍德的驻村工作:“用心用情用力真帮扶,给钱给力给智出效果。用心带着感情去做事。”

在思想工作上,蓝澍德每个季度都会按要求在红塘村面向村党员和群众讲授党课。党课的内容都是他在日常工作之余通过读书、思索、写作准备出来的。党课,是开展农村党员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而做好备课,是讲好党课的关键一步。如何把党的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措施讲得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确实需要花费一番心思。每当月洒庭院,蛙声阵阵时,总有一个身影在苦思琢磨如何备课。他利用“学习强国”、“云岭先锋”等平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了解掌握云南省情、临沧市情、凤庆县情。

       蓝澍德在驻村期间坚持走近群众、贴近百姓。他认真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召开工作队会议、村干部会议、群众会议百余次,宣传好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处理村情民意。如今的红塘村,干部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比学赶超风气,红塘村支部书记郭洪生报考了专升本考试,蓝澍德也利用珍贵的业余时间,努力研习,攻读博士学位。

 

 左图:红塘村的菊花园;右图:红塘村的风情旅游园(来源:校工会 石晓玲摄)

 

       在产业发展上,蓝澍德仔细走访,开展调研,紧扣红木村自然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受限问题,积极向派出单位中山大学申请帮扶资金,广泛调动党员、干部、群众出物出工。在蓝澍德的沟通协助下,红木村自然村完成了进组公路旁约50平方米的车辆临时停放区建设,把原本杂草丛生、蚊虫滋生的泥潭地,变成了平整宽敞的便民停车场;完成了贯穿自然村,联通上片区滩头河水源地至下片耕作区670米的灌溉明渠修造,极大便利了红木村下片区农业生产,让滩头河水“活”了起来;完善了红木村自然村小河边安置点产业基地道路的布设。蓝澍德积极发动村“两委”运用好“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成果,学习“安石经验”,锁定以公司化经营推动红塘村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目标。村里以成立红塘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起点,培育和发展集体经济实力,主动向外招商引资,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经过一年多的艰难探索,红塘村红木村自然村小河边安置点菊花园已经开始打造成县城旅游网红打卡点。2020年国庆节期间,菊花基地共吸引县城游客5000人次,景区经济收益近5万元。基地建设和菊花采收烤制期间,异地搬迁安置点和自然村村民共计900人次参与就近务工。村民务工收益达12万余元。菊花干品销售收益4万余元。产业基地当年对村集体经济的贡献达9万余元。2021年7月19日,菊花园正式对外开园。园中以种植金丝皇菊和百日菊为主,辅种玫瑰,漫山花开,色彩绚丽。走在花间小道上,花香萦绕,丝丝缕缕沁人心脾。山美、花美、景美、人更美。乡村产业的发展,就是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不用离开家也能实现致富。

       在基础教育上,蓝澍德一直在争取学校和社会各类资金和人力资源改善红塘村大摆田完全小学的基础设施,优化村小学学生的阅读学习环境。蓝澍德以身作则,不仅仅关注乡村教育,更参与乡村教育。由于红塘村完小缺少基础英语教师,他便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每周到学校给高年级的孩子们普及基础英语知识,为他们进入初中阶段的英语课程学习打基础。驻村工作无疑十分繁忙,但他依然坚持给孩子们授课,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孩子们备课、准备讲义资料。这样的坚持,让村子里的孩童第一次感受到外语学习的乐趣,萌生了外国文化的好奇。蓝澍德在给学生上课时,看出了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他便亲自联系国际翻译学院,邀请学院多语种老师为孩子们开始了整整一学期的世界文化“云课堂”。生动的讲述、绚丽的视图,远在2000公里外的大学老师借助互联网的便利为孩子们展演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图景,勾起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激发了山区孩子们文化学习的动力。孩童时期的感恩莫过于最真诚的话语,看着蓝澍德的辛苦努力,孩子们用最真挚的感情写下:“谢谢老师为我们上课,我了解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获得了很多知识,也开阔了视野”。对蓝澍德而言,这是最好的回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蓝澍德到红塘村驻村时,抬眼是蓝天,脚下是泥土,肩上是重任。月上柳梢,已被高原日光晒黑的他依旧在奋斗的征程上……

 

       采访手记

       首先感谢红塘村驻村书记蓝澍德、凤庆县扶贫办原主任徐志坤、凤山镇党委委员曹永福、红塘村党支部书记郭洪生、党支部副书记曾培云、村两委委员李国映等人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同时也很感谢校工会各位老师尤其是林炜双老师在我们采访五天所进行的详细安排。

       其实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来凤庆,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我的身份变了。故地重游,内心却多了几分惊喜与敬畏。惊的是故地变化之大,若用一个字形容便是“净”,这是扶贫带来最大的变化,不仅仅“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般的美景愈加净化,当踏入红塘村时,确真是体会到了何为“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村无异物与垃圾,有的是白墙朱门,青山百花,阵阵花香,使人舒缓自在。这是景的变化,美化环境的同时,净化了人心。其次更为惊喜的是到凤庆县人民医院时,那种震撼是不可言喻的,人性化的管理服务,齐全的设备设施,以精湛的技术为基础,以优质的服务为载体。此时患了重病不用再千里迢迢赶往省城医院,在家附近就有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的医疗资源。在教育方面,最令我惊喜的是云课堂的搭建,连接了大山的孩子与外面学习世界的桥梁,减少地形地势以及地区资源对大山孩子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限制。而令我敬佩的是那些不辞辛苦的扶贫工作者,其实扶贫工作十分繁重,扶贫工作者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在采访过程中,受访者往往是在完成一天工作后,抽出自己的晚休时间来接受采访。凤庆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变化,离不开这些扶贫工作者日以继夜的亲力亲为。

       我很荣幸作为一个见证者去书写他们的故事,我的采访虽然已经结束,但是他们的故事仍旧在继续着,值得千千万万的人去书写。

文稿终审:校工会 许东黎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