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身边人 身边事】校工会综合管理协调岗主管王兰平:以平平常常的心态 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稿件来源:校工会、党委宣传部 作者:党委宣传部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9-08-20 阅读量:

编者按:

        什么是成功?也许大多数人会回答:富贵荣华,名利双收。镁光灯下聚焦的光鲜亮丽总能耀人眼目,而在我们身边的默默耕耘者,却常常被忽略。其实,坚守本分,在自己的领域做到认真极致、不可或缺,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成功的本质,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内心的真正富足,是初心的坚守,是责任的担当。

 

        中山大学校工会综合管理协调岗主管王兰平,15年来在校工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平平常常的心态,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曾被评为省“优秀女教职工工作者”,获“中山大学工会工作突出贡献奖”,两次获校“优秀共产党员”,连续7年年度考核“优秀”。在普通的岗位上,她闪烁着不平凡的光彩。

 

王兰平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前留影

 

做好自己:简单做人,认真做事

 

        “我们像平时聊天一样就行”,王兰平老师笑意盈盈地对我们说到。她自带的亲和力让双方初次见面的拘谨氛围一下子变得融洽活跃起来。她说自己是“简单的人做简单的事”,其实这份“简单”更多是指心无杂念的投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运转起来就顺理成章了。一句“做好自己”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需要不简单的恒心。

         王兰平老师住在校外,每天早上与先生一起来到学校上班。她一般比较早到,或者收集整理资料,或者检查督办工作是否到位,一如既往,不厌其烦。校工会是教职工的“家”,每一位新来入职的教职工,在人力资源管理处入职报到后都要来这里办理入会,校工会承载着教职工进入中大工作的最初印象;每一位离职(调离、离退休)的教职工,都要在这里办理离会手续,校工会也保留着教职工在中大工作的最后存念。要是你想知道工会的哪份资料在哪里,哪份文件盖什么章,什么手续该怎么走,二级工会教代会工作开展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问王兰平老师总没错,因为她最清楚。把日常的琐碎工作,内化为经验和专业,没有时间沉淀是做不到的

        王兰平老师负责的综合管理协调岗工作,需要全面具体、快速及时,还要提出意见、抓好落实。而她没有觉得有多麻烦,“只要积极上进地应对,就没有什么完成不了。”她说的做好自己,是把“确保成效”也算进去的。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精准扶贫做出重要论述。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落实。其时身为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的王兰平,兼任中山大学扶贫工作组秘书工作, 义不容辞的投入帮扶工作,20余次前往学校定点帮扶的云南省凤庆县及广东省连州市种田村,在人才、教育、医疗、产业、文化、社会力量扶贫项目中协调工作。她对当地人民的贫困生活感同身受,描述起当地情形时眉头紧锁,这也使她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

 

参观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题展览

 

       

顺势而变:干一行,爱一行

 

        1981年,年仅18岁的王兰平来到湖南衡阳县人民医院,投入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护士工作,在常人看来忙碌而劳累,甚至有时吃力不讨好。但是王兰平不怕,对工作报以最大的热情:“我热爱护理工作!”看着病人的疾病因为自己的悉心护理而得到缓解或痊愈时,她为自己的职业而感到自豪。或许是从那时候开始,王兰平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3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兰平在下班的路上偶遇母校校长,校长把她叫住并希望她到母校去任教。并且有继续读书学习提升的机会,她就去了。面对跟自己几乎同龄的学生,她也有心里没底的时候。凭着天生的一股韧劲,王兰平一边教一边学,既当班主任还是护理专业的专任教师。

        1991年,重回临时护理岗位工作,担任急诊科护士长。直至1994年,王兰平与中山大学结缘,调入中大校医院担任住院部护士长。2000年,她由护理工作转向学校行政岗位,由于岗位跨度大,王兰平从护理专业岗到行政岗时,对于自己能否胜任,也曾自我怀疑过,但她“口头上不说困难,只用行动来证明”。王兰平老师先后担任学院人事秘书、党委秘书、校工会女教职工工作部部长,教代工作部(秘书处)部长(秘书长)、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综合管理协调主管,她都表现突出,连续多年年度考核“优秀”。

        改变即为挑战,跳出舒适区谁都会不安。王兰平老师说自己是“随遇而安,顺势而变”的人,“不要让环境来顺应你,你要去适应环境”。折射到工作上,就是“干一行,爱一行”。

        哪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始终如一的心态。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飞快,年轻的社会工作者们更愿意标榜自己洒脱干脆,“爱岗敬业”这种“不讨巧”的品质似乎只存在新闻里接受敬仰。正如很多经历过物质贫乏的老一辈一样,王兰平并不觉得“干一行,爱一行”应该受到表扬,因为在她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

 

家庭熏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王兰平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更是抗美援朝的英雄,转到地方工作以后成为一名法官,获得过省级“司法系统先进个人”称号。无私奉献、热爱工作是王兰平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兰平。刚毕业的王兰平曾被家里要求当法官,当时法院院长是一位女法官,曾建议她去法院工作,但是王兰平刚学有所成,满怀期待地从事着护理工作,她觉得这时候转行是对所学知识的辜负,于是拒绝了。父母没有强求,尊重她选择自己所喜欢的。

        作为协调岗主管,王兰平老师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带头作用。做好本职工作,不做好就不下班,此外每天早到查漏补缺,确保工作有序进行。她熟悉部门乃至整个工会其他同事的工作,让每个带着问题进来的人,都能得到答案回去,她觉得这都是自己的“本职工作”。

 

 

生活中的王兰平

 

        父母的影响让王兰平懂得“严于律己”,而他们对自己给予的尊重和自由,又使王兰平学会“宽以待人”。有王兰平老师在的时候,校工会总是欢声笑语的,她工作时温柔细心,与人相处时和蔼可亲,一张笑脸迎人,“让人看到就心情很好”。王兰平老师在校工会年龄最大,同事们平日里叫她“兰平老师”,比“王老师”更显亲切,私下都把她当“知心姐姐”;在校工会兼职的学生助理也非常喜欢王兰平,离开时对王兰平依依不舍。在家里,王兰平尊敬父母,关爱子女。对于90岁高龄的父亲,她能巧妙地顺着父亲心意,让老人家舒心。她跟女儿的相处模式就像朋友一样,女儿什么事情都会跟她分享,她也给予女儿充分的信任,培养女儿独立的性格。说到家里人,王兰平老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道别时,我们留意到王兰平老师贴在名片框上保留12年的那句座右铭——以平平淡淡的心态,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是啊,平淡中见真情,实干中显精神。把本职工作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才是对“奋发有为”最为朴实的诠释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