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大学思政】结缘“青马” 浸润成长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吴金城 金凤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7-05-04 阅读量:

在中山大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大部分是学生骨干,怀着共同的理想和兴趣,从不同的院系相聚一堂,研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组织社会调研、参与读书报告会、参加公益活动……在大学时光中,因“青马工程”,他们结下了这段特殊的缘分。

“敢于‘亮剑’,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谈到“青马工程”的培养目标时,校团委副书记肖力如是说,“把学生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是我们最坚定的目标。”为达这一目标,校团委进行了系列探索与创新,其中,建立校院(系)分级培养模式、推行“完全学分制”、打造“理工青马”青马联盟、设立“青马工程”导师库巡讲团等做法在全国高校中都走在前列。

2008年,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在全国“211高校”启动“青马工程”以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号召,校团委正式启动了“青马工程·中大100”项目,即每年从各院系挑选100名优秀学生,由校团委集中培养。2013年,团中央号召扩大培养队伍,同时该项目吸引力也大大提高,100人的培养规模已远满足不了需求。为此,校团委建立了校院(系)分级培养模式:一方面,延续院系推荐或自荐方式从各院系选拔出约100名优秀学生,由校团委直接培养,成为校级层面的“青马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院系积极性和资源优势,成立院系层面的“青马学堂”。

王学东教授为“青马班”学员开设讲座

为更好地将培养目标与学生兴趣和自主性相结合,“青马班”推行“完全学分制”,提供“菜单式”课程体系。“青马班”主要采取全校集中培养、各校区(园)分散培养和自主培养三种培养模式;内容主要分为经典阅读、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素质拓展五个部分,构成必修和选修课程。而“菜单式”课程体系让学员在总体课程框架内,除上好必修课程,可选择选修课程,还可根据兴趣等自主学习,每类课程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学员在学习期内修满60学分即可结业,获得结业证书。

为实现校院联动、全覆盖和资源共享,校团委积极打造“理工青马”青马联盟,设立“青马工程”导师库巡讲团。在工作中,校团委敏锐地发现,在院系推广“青马学堂”时,理工科院系的组建不够理想。因此,“理工青马”青马联盟应运而生,即同一个校园的几个理工科院系组成联盟,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学生。肖力副书记说道:“(这样)学生们容易凑到一块,也利于院系资源共享。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达到院系的全覆盖。”

结合“青马工程”多年的经验和调研情况,校团委还发现,“青马工程”课程开设需求大,面临导师不足或不平衡、品牌性课程相对较少等问题。“青马工程”导师库巡讲团的建立呼之欲出。“青马工程”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实体,聘请专家学者、党政管理领导、校友、青年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建构导师库巡讲团,供全校“青马班”和“青马学堂”资源共享。

我校第八期“青马班”学员参观深圳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青马工程”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品牌项目,在学生中也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如肖力副书记所说:“我们敢于‘亮剑’,就是要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么鲜明的旗帜下,学生仍愿意加入,肯定是非常认可的。”从2008年至今,“青马工程”每期培养学员数量占全校本科生的比例从原来的不足3‰,提升到了10%,从约100名扩大到近3000名。2014年,我校“青马工程”被评为团中央重点工作创新试点项目。2015年底,我校“青马工程”入选首批“全国青马工程研究培训基地”。

“是精英培训班,聚集最优秀的学生”


2016年9月7日,在第二届对非投资论坛上,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徐少华看望了我校国际翻译学院“青马”公益服务队志愿者们。

院系“青马学堂”以学校“青马班”培养方案为指导,制定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其中,国际翻译学院“青马学堂”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2016年12月,国际翻译学院“青马学堂”团支部荣获团中央学校部颁发的“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是全国高校中唯一获奖的“青马”团支部。

国际翻译学院“青马学堂”自2013年创立,是学校首批成立“青马学堂”的院系之一。国际翻译学院党委书记陈有志表示:“我们学院的‘青马学堂’是精英培训班,聚集学院最优秀的学生。”据悉,国际翻译学院“青马学堂”每期招生约45人,已培养学员达190名。以“育人成长”为理念,始终坚持“思想上有信仰,学习上有进步,能力上有提高,同学中有威信”的“四有”培训指导思想,建立了“青马调研、青马阅读、青马评论、青马讲座、青马公益、青马艺术”六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和对应的学分认证体系,通过严谨的课堂理论教学、充足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全方位的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2015 年,国际翻译学院在全校率先成立了以“青马学堂”为阵地的团支部,重视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已成功发展党员118 人、入党积极分子42人,收到入党申请书30 份,形成了一股“向先进看齐”的势头。成员们曾获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中译杯”全国口译大赛、“广东省志愿服务金银铜奖”集体银奖等国家级、省级荣誉。

“‘青马学堂’团支部是学院探索‘党建带团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更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团中央‘一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体现。”国际翻译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李春荣表示。

“我为什么不去做呢?”

在“百所高校进白山”暑期实践活动中,罗浩宇为延边村民义诊

来自护理学院护理专业2014级的罗浩宇,在大二的9月,由院系推荐,加入了“青马班”,成为第七期“青马班”的一员。他认为,医学生缺少社会关怀,医术可能会很高,但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学医也需要接触社会,而“青马班”就有不少社会实践的机会。

在“青马班”,有些学员会因修不满60学分而无法结业,而罗浩宇修了101学分,是第七期学员中所修学分最多的一位。在他看来,60分只是最低的标准,“我觉得‘青马班’的很多课程都很好,学到的东西以后也可回馈社会,那我为什么不去做呢?”而且,同学们都很优秀,大家一起学习、交流、调研,能产生不少思想的碰撞。

作为一名医学生,专业课程压力已不小,还要兼顾“青马班”的课程,罗浩宇坦言,冲突会有,但非常少,因为“青马班”大部分课程安排在周末或周五晚上这些较空余的时段,“基本上少睡个懒觉都可以做到。我一天或半天时间参加‘青马班’的活动,用另一天复习一周的专业课程。”

在“青马班”,最令罗浩宇印象深刻的是大二暑假参加的“百所高校进白山”的暑期实践活动。(按:该活动是由中共吉林省白山市委、市政府联合团中央学校部于2016年7月至8月开展的暑期实践活动,共有来自全国100所高校的团队参加)罗浩宇一行乘坐了高铁、普列、大巴……,终于到达吉林省东南部中朝边境的延边。“虽艰苦,但靠自己的力量,我们从祖国的南方到了北方,对自己产生了佩服之感!”罗浩宇忆起仍激动不已。

在延边,他们为村民义诊。每次给村民做完体格检查后,村民就会鞠一个差不多九十度的躬,然后说:“谢谢你!”罗浩宇非常感动:“这种感谢是对我们学医人最大的肯定和鼓励!”在义诊和考察过程中,他对当地的医疗情况也有了更多了解。有一次,在一个敬老院,有不少患白内障而几近失明的老人不知道要去治疗,他十分震惊!义诊团队给当地百姓开医学科普讲座,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听讲座的人年龄都不小,但是听得都非常认真,“比我们大学生上课认真多了”!此外,参观陈云公园也让他感到震撼:“平常只听人或者电视上说抗日战争的伟大精神,感觉都很空、很红,但真正走进纪念馆、红色景点时,有一种深深的震撼,深知今天的生活真的来之不易!”这次暑期实践活动,使罗浩宇产生了不少心灵触动,对祖国、对自己的专业和成长都有了新的感悟!

“我内心是热爱这份工作的”


滕凯悦同学是第七期“青马班”学员,现任第八期“青马班”学生班主任

滕凯悦是物理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4级的学生,他从去年10月开始,从第七期学员身份转变成了第八期学生班主任。他说,作为学员是直接得获得知识,而作为学生班主任,参与到“青马班”的管理运作中,又是另一番收获。

学生班主任是“青马班”组织架构中重要的一环,需要承担很多沟通、组织、统筹等工作。滕凯悦回忆,担任学生班主任后,最具挑战性的是组织第八期学员第一次的外出实践。“那是第一次组织100多学员到揭阳,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协调、思考。”滕凯悦坦言,“非常紧张!压力很大!每天都睡不好觉,虽躺下时已很晚,但脑子还没法停下来,在一遍遍想还有哪些事情需要去做……”最终,他经受住了考验,活动开展很顺利。他说,经过那次的锻炼,才觉得是真正转换了身份,在统筹、沟通、执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之后组织活动时就淡定很多,也越来越得心应手。”身为理工科的滕凯悦觉得,担任学生班主任十分受益的另一点,就是在一次次的撰写报告过程中,笔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担任学生班主任期间正好是大三,周边的不少同学已经开始准备考研、找实习、进研究室……滕凯悦却要花费不少时间做这份工作。“我内心是热爱这份工作的。”滕凯悦一字一顿地说道,“首先要发自内心地喜欢,就会竭尽全力想办法做好它,而不会心生埋怨。”他觉得,这跟学习不但不冲突,而且更能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期间,他还发现了自己对行政类工作的热爱,逐渐明晰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