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大学思政】谭英耀:加强理论学习,将基层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柯淑玲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7-05-04 阅读量: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又称中央31号文),对在新时期如何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围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央31号文件精神,我校党委及学校各部门、单位陆续开展了相关的学习贯彻活动,并在师生中引起广泛的思考与讨论。学校还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工作方案,提出各二级单位要根据“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单位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了进一步落实学校关于贯彻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分享基层院系的经验与做法,我们于近日采访了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谭英耀。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谭英耀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您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了哪些变化?现阶段有哪些新的要求?
       谭英耀(以下简称“谭”):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学生工作队伍的核心主业和第一要务。但是多年来,我们更多的是以看似丰富多彩的活动替代了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这些活动形式并没有为思政理念上的创新做出多少贡献。思政工作似乎变成了口头的必备项,没有真正深入到大家的思想里去。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释放了一个新的信号,就是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反思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是理论认同,从心里发自内心地作为行动指南,然后遵从理论学习的规律:学习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工作去检验并升华理论,从而在思想上去巩固认识。理论的学习不可省略或简化,所以我们要从读经典、诵经典、看讲话、学讲话开始,形成常态,量化组织生活、理论学习与培训的时数。学校最近也做了具体的部署,在继续开展相关活动的同时,注意将理论学习与干部培训落到实处,并量化考核指标,这些都将有利于提升思政工作的效果。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让思想政治工作像盐一样,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您对此如何理解,怎样贯彻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提法其实是对我们以往工作的某种批评与提醒。就我的感受而言,正是因为以往的工作方式不够吸引人,思政工作才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一要求,就是要让我们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采取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结合具体情况来开展工作。关键是怎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的工作中,这是需要琢磨的。
       我十分认同加强思政工作方式的艺术性与技巧性,但感到自上而下的指引还需进一步加强。也就是说让基层多参与创新的同时,决策层宏观的指导与统筹更为重要,因此需要两方面的共同努力。组织的力量不能缺位,例如上级组织将专业人士集中一起设计制作出思政教育精品,指导基层具体实施。如果缺少具体的指引,在基层事务繁杂,时间、能力、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思政工作往往就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对于学院而言,要真正做好思政工作,也应该在努力做深传统品牌活动的同时,提高管理水平,把控活动质量,构建稳定的闭环体系,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由上而下的指导,不能完全交由学生自娱自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青年学子能否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那么您认为在现阶段应该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以政务学院为例,你们有哪些具体措施?
       :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考验思政工作者的一个难点,需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意识。因为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需要琢磨方法、掌握技巧,将活泼的、易于接受的方法与纪律约束相结合,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而不是跳跃式地推进。像我们学院,按照要求,党员每年需要集中学习32个学时,学院便邀请专业的教师授课,将时间铺开到全年,让党员集中学习,严格考勤,分组交流;小组代表在全体大会上发言,并请老师作专业点评,从而把理论学透。对学生来说,如果每年32个学时,坚持四年,就能达到可观的量。所以要充分利用大学时期,均衡地布局,做到每一年、每一阶段都在学习。
       学院一直秉承“问人间政治之道以善政天下,求公共管理之理为良治中国”的价值追求。我们将继续坚持传统品牌活动,比如“政务关注”社会调研比赛、“治道寻根”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公共治理数据分析大赛、“致知青年”学术争鸣茶话会系列学术沙龙、大学生返乡调研大赛、“红三月”社会公益主题团日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治理、社会问题、国际形势,关注社会发展,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通过两次积极配合全国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我们也了解到学院大多数学生表现出了对我党执政现状、经济现状、大学生思政基本环境以及社会热点正面积极的态度,体现出了一定的政治与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进行了针对本科生的全培养方案,实施全过程跟踪,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同时,我们还着重加强新媒体传播方式,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微政之窗”,定期向学生推送具有一定深度的相关理论学习文章。在教师党员培训方面,我们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初定今年8月安排相关教师赴中组部贵州遵义教育培训基地进行学习,此外还安排了讲座和讨论活动,以调动专业老师达成共识,形成思政工作的全培养体系。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政工作发挥实效、落到实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小见大,通过在学院的工作,您认为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是什么?还存在哪些机遇与挑战?
       :中山大学是全国校园文化活动最为丰富多彩的高校之一,氛围浓厚,这是我们的特色。学生思政活动广泛活跃,参与面广,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我感觉,在活动的思想性与品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就我工作的体会而言,我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尚未形成很好的互补工作体系,教师队伍与学工队伍相对割裂。思政工作是全员全体系的工作,要有相应的对流机制,不能单靠某一部分的力量来完成。我们要通过增强工作的认同感、教育培训,来选拔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设立督查反馈机制进行考核,以促使全员达成共识。
       以往学生基层党支部力量相对较弱,年级割裂造成缺乏相应的引导,学生只能每年都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靠自己去领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我们在学院尝试纵向建立学生党支部,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党员都纳入一个支部管理,党支部不变,让人员流动,使新老党员的接替不断档、不断层,以党建带动团建,让党支部服务于班级管理,建立理论学习、专业学习的传帮带,为党员个人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只有通过这些抓手,思政工作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感谢您的回答。最后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会与感悟吗?
       :目前高校还存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当成纯学科,更多讲学术自由,以导致学术与纪律的边界模糊的情况,其实在学校里,教师的引领作用十分重要。希望学校能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教师中党员的发展、管理、教育、培训。给予党的基层干部更高的关注、更好的培训、更清晰的指引,从最小的细胞单元做起,夯实思政教育的基础。
       此外,我认为发展党员的方式与标准也需要反思。如果学生党员和团员群众不理解思想政治考核的标准,对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道路、核心价值观没有清晰的概念,选出来的可能更多的是学习标兵式党员。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避免团员、群众以简单票决而不是在思想政治上考察的方式评价和推荐优秀同学入党,严格党校学习的标准与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抓好现有党员的学习理论、学习教育,从而依托政治思想上忠诚可靠的党员来吸纳新的、合适的人入党。
       基层工作量过大,任务过于繁重,也会影响思政工作开展的效果。从中央到基层,中间多个层级加入的规定动作太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任务层层加码,落到基层,就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我个人的建议是,组织管理体制要更科学化,思政工作管理要更扁平化,以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基层具备可行性。总的来说,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是落实。工作落到实处了,很多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