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山大学学生勤工助学组织“雁行社”成立15周年,最近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周昀,请她介绍雁行社在实践育人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绩。同时,记者也采访了雁行社成员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13级学生杨春燕和岭南学院2015级学生李嘉燕,请她们谈谈雁行社对她们的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您介绍一下中山大学雁行社的基本情况。
周昀副处长(以下简称“周”):雁行社于2002年9月在珠海校区成立,它是在学生处指导下由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组成的学生组织。雁行社有成员1000多名,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成立十五年来,雁行社推荐近万名学生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工作,推荐了数千个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发行《雁行报》四十余期,通过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雁行网和雁行微博等平台为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提供了立体化服务。学生参加勤工助学获得报酬,帮助解决在校生活费,学会自立自强;通过勤工助学岗位锻炼和参与雁行社开展的系列育人活动,学会团队协作,提高综合素质。雁行社是我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重要平台之一。
雁行社组织的勤工助学“鱼与渔论坛”
记:雁行社作为勤工助学的学生组织,在实践育人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周:
⑴ 雁行社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平台
雁行社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为珠海校区的广大学生提供校内外勤工助学的机会。据统计,雁行社平均每月在岗勤工助学人数约1000人。雁行社成员在各设岗单位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包括宣传、培训、素质拓展、日常事务等工作。
⑵ 雁行社开展了系列育人活动
雁行社以“独立自信,高飞自强”为信念,以“助人自助,助人互助”为服务宗旨,以“致力于共同成长”为目标。编印了《雁行报》四十余期,每年开展“我岗我秀”勤工助学岗位风采展示手抄报大赛、勤工助学征文比赛、冬至饺子节、“20人21足”体育运动大赛、勤工助学表彰典礼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和组织文化,丰富了勤工助学内涵,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协作、自立自强的精神,雁行社形成了深受勤工助学学生喜爱的家园文化,雁行社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赖的精神家园。
记:雁行社成立15年来,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成绩?
周:成立之初,雁行社只有十几个成员,经过这十五年的发展,它的规模扩大了,成效也日益显现。雁行社不仅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平台,她鼓励了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他们在岗位中锻炼,在岗位中成长,培养他们经济上自立、生活上自主、精神上自强。15年间,雁行社培育了一批批自立自强的学生典型,如,第二届雁行社成员陈淑芬同学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的称号。第六届雁行社成员潘文伟同学在校期间就积极创新创业,从2008年开始曾出资捐助20余名广西、贵州贫困高中生完成学业;2009年在就读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建立了本科生创新基金。
记:学生处如何指导和管理雁行社,对雁行社的未来发展有何规划?
周:
⑴ 组建覆盖全校三校区五校园的雁行社。目前珠海校区雁行社已经有较成熟的工作经验,学生处计划将雁行模式推广至各校园,即组建校级勤工助学学生组织雁行社,各校园设立分社,把雁行社建立为我校校内勤工助学学生的家园。
⑵ 继续做好资助育人,推进雁行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紧密围绕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挖掘雁行社的精神内涵,推动全过程育人和全员育人。
记:请您谈谈您对雁行社成员的寄语和期望。
周:雁行有序,助人自助。希望参与勤工助学的中大学子能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雁行社组织的“20人21足”体育运动大赛
记:您参加过雁行社的哪些活动,哪次经历最令您难忘?
杨春燕同学(以下简称“杨”):我从普通的成员到后来担任雁行社社长,参加了雁行社所有大大小小的活动。最难忘的有两个。一是大一作为雁行社策划培训部的一员策划了“20人21足”活动。这个活动前期准备复杂、涉及人数众多,对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我记得在活动策划期,我们从早上开始开会讨论、模拟活动过程,一直到晚上吃晚饭的时间。期间,有长达一小时的争论、有说服不了对方的焦虑、有发呆、之后又再调整情绪重新梳理思路。不过也正是在那个过程中,我们渐渐熟悉起来,成为对彼此重要的人。
大二最难忘的应该是“冬至饺子节”。这个时候我作为社长感受到雁行的团结和力量。在整个活动的筹划、举办过程中,各个部门的小伙伴们都非常积极地配合。饺子节场地布置的装饰品是大家自己动手做的,非常精美。活动当天晚上,当几百人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享受美味的饺子时,我在饺子升起的腾腾热气中真切地觉得能和大家相遇、相识、相知,很幸福。
李嘉燕同学(以下简称“李”):在我进入雁行社的两年里,我参与了每年的每一个活动的策划和举办的全过程,包括雁归巢活动、20人21足大赛、冬至饺子节等雁行社品牌活动。因为每一个活动我都参与了,每一次的活动都令我很难忘。但最难忘的应该就是我的第一次“20人21足大赛”。这是我进入雁行社策划的第一个大型活动,也是我进大学以来策划举办的第一个活动,历时一个多月的策划时间里,我跟我的小伙伴们都在准备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因此在它成功举行的时候,心里的雀跃和自豪感是很难让人忘却的,甚至说在后来的很多时候想起当时举办活动的时刻,仍然会感到莫名的怀念和感动。
记:雁行社对您的成长有什么积极影响?
杨:这个要是细数出来的话,真是太多了。不过最重要的影响,应该是让我更加懂得去爱。雁行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助人互助”,既强调集体精神,又强调独立自强。我们雁行的活动,不论是勤工俭学,还是公益活动,都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融入所在的集体。同时,在举办各个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雁行社的小伙伴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会了担当。在工作之外,大家还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以在讨论完工作回宿舍的路上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总之,雁行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她让我更加懂得去爱别人、爱自己。
李:进入雁行社对于我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很惊喜的事情,因为当我刚上大一的时候,面试经验十分缺乏,参加了很多社团的面试都纷纷被拒,因此进入雁行社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进入雁行社策划培训部,我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当上雁行社的社长后,更是让我的全面统筹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渐渐增强。更加重要的是,在雁行社的两年里,我收获了很多份珍贵的友情,结交了很多挚友,他们在我的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给我的生活增加乐趣和温暖。雁行社是一个很温暖的大集体,我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关怀。
记:您最想对雁行社社友说的心里话是什么?
杨:雁行社的小伙伴们,也许在你们的生命中,雁行陪伴你们的时间很短,只有3年、2年,甚至1年,但是雁行社绝对是一个值得用心的地方,也希望你们在与雁行社同行的这一段旅程中,能够带给你们快乐、幸福。
李:我觉得在大学的时光里,遇见你们是我最大的幸运,我很开心在大一大二的时间跟你们一起共事,一起经历雁行社这两年的坎坷与成长。在这个过程里,或许我会有很迷茫的时候,但是你们总会很愿意跟我分享你们对雁行社的想法,给我指引方向。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好的领导者,但是我很感谢你们并没有嫌弃我甚至是一直帮助我成长。我希望我们在以后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联系,大一的师弟师妹们以后让雁行社越办越好。
记:您对雁行社的发展有何建议?
杨:希望能够把雁行社的文化、理念传播到其他的几个校园。
李:我觉得珠海校区雁行社的社员可以为其他校园的雁行社发展提供支持,包括技术支持和活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