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及工作安排,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专家组一行11人从10月19日至10月22日开展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现场考察。10月19日上午,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现场考察开幕式及校长报告会在怀士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教授;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维民教授;专家组成员、中国医科大学校长赵群教授、辽宁医学院院长刘学政教授、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Fiona Lake教授、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Richard Hays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厉岩副处长、浙江大学医学院教学办公室俞方主任、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综合办公室谢阿娜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鲁曼秘书、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冯丹丹秘书。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彭炜,省教育厅副巡视员胡振敏,我校校长罗俊,校党委副书记李萍,副校长魏明海、李善民、朱熹平、余敏斌,校长助理陈绍彬、杨清华、田辉玉等。学校职能部门、医科学院、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的负责人以及督导代表、教师与学生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了会议。黎孟枫、桂永浩分别主持开幕式和校长报告会。

罗俊作题为《发挥综合性学科优势 培养一流临床医学人才》的报告

桂永浩主持报告会

现场考察开幕式暨校长报告会现场
罗俊代表学校作了题为《发挥综合性学科优势 培养一流临床医学人才》的报告。围绕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培养一流医生这一主题,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国家教育标准和认证评价标准,向认证专家组汇报了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工作。
他指出,培养未来的一流医生是高水平大学临床医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最根本的使命在于人才的培养,中山大学在近150年的临床医学教育中,所不断追求的,就是要培养基础厚、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一流临床医师。这既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在医科的体现,也是中山大学医学教育的传统,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山大学必须担负的责任。中山大学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大的医科创造了国家西医发展史上数个第一,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融入了中山大学临床医学教育的血液,而“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是中大医科人的担当精神的高度概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整体上接近初级发达国家水平,而广东实际上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临床医学人才,是在当前历史条件下,中大必须为国家承担起的责任和使命。
中山大学要培养一流的医学人才,首先是明确医科在大学的重要地位。中山大学的医学学科发展较为均衡、结构非常完整,并在若干领域实力突出。学校对医学教育的发展模式始终坚持稳定规模的基础上,大幅增加投入,有力保证了临床医学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其次要遵循“早、正、严、实”的医学教育规律。学校尊重医学生培养的特有规律,建立了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三基、三严、三早”的医学教育理念和优良传统,并最终形成了学校目前“早、正、严、实”和“仁爱为本、德技并重”的临床医学培养模式。以这一模式为核心的临床医学生培养体系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保证了“中山医”成为中国高水平临床医师培养的品牌,蜚声海内外,特别在港澳地区、东南亚地区享有良好的声誉;再次是以多学科优势带动医学教育全面发展。当代医学的发展更加需要多学科支撑,综合性院校开办医学教育有特有的优势。一方面,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文理工学科支撑,另一方面,医学“全人”教育必须强调人文和科学素养。在综合性大学里,就为这些培养创造了最为有利的条件;最后,医学教育要服务社会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这一点是中大医科的办学传统,也是我们在办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只要将我们的医学教育与国家重大需求,与民众的健康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学校就能培育出更多一流医学人才。
罗俊谈到,中山大学围绕培养一流医生的目标,按照“早、正、严、实”的培养理念,学校在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方面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高水平体系。一是学校根据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注重不断完善和修订临床医学教学计划,构建了中山大学特色鲜明的“24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学校紧扣育人理念和目标,建立了完整的临床医学教师引进和晋升制度,强调所聘教师应具备广阔知识背景和国际视野,能较好理解和贯彻“早、正、严、实”的教育理念,建立了高水平的师资人才队伍;三是通过不断完善招生录取机制、加强学生支持与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学生参与相关的管理事务等不断改善学生求学条件;四是通过基础设施、临床教学基地、信息资源与服务中心、教育专家等的建设,使教育资源的投入保障有力;五是学校建立了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形成以“评价-改进-再评价”为主要特色的动态管理模式,加强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价;六是学校积极开拓进取,构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医科学科优势,围绕重大疾病防治,构建大平台,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重点学科与医学优势研究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对一流人才培养的支撑。学校良好的医学办学传统,以及在医学教育不断的实践探索,铸就了“中山医”的“金字招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各用人单位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部门中的骨干,也得到港澳地区、东南亚及北美国家的高度认可。
对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教育的未来与发展,罗俊谈到,学校已经明确提出学校在“十三五”期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把医科教育资源 集中到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上,将重点推进试行“临床博导”制度,实施本科临床导师制,进一步理顺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使医学生的专业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过程统一管理,深化临床职称晋升评价体系改革,转变临床医学科研组织形式,进一步拓展医科发展空间。
他强调,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对学校医学办学质量的一次全面检查,对学校医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重大,学校将给予全力配合,并将积极整改。衷心希望通过此次认证,能得到在座各位专家更多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并以此为契机促使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专家组成员与管理部门负责人座谈
开幕式后,专家组主持召开了校领导座谈会,管理部门座谈会,教指委、督导座谈会,公卫学院、社区代表、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附属医院人事处/科长座谈会。

黎孟枫向专家组成员作汇报
下午,副校长、中山医学院院长黎孟枫在北校区外宾接待室向专家组一行作了专题汇报。他从学院概况、办学条件、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教学改革和成效、教学评价、持续改进等七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他指出中山医学院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模式,探索和开展课程整合,构建“243”课程体系;在全国率先倡导实验课程整合改革,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推动教学改革,早期接触科研,培养科研能力和科学思维,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保障全面和持续发展,注重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开展多层次多途径的教师教学评教体系、构建学生考核评定体系。他表示,中山医学院将以认证为契机,继续汲取现代医学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先进教学模式改革,深化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的融合,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制度化措施,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专家组成员参观北校区图书馆

专家组成员参观临床技能中心

专家组成员走访中山医学院教研室

专家组成员与低年级学生座谈
专家组一行还到北校区相关单位走访,先后参观了医学博物馆、医学图书馆、标本馆、临床技能中心,走访了中山医学院及其各教研室,并召开了基础课程教师座谈会与低年级学生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