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目标明确 凸显特色 保障有力 全面推进军事课课程建设新局面

稿件来源:武装部 作者:古添雄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11-02 阅读量:

        今年,罗俊校长提出“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十二个字,不仅是中大学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风向标和最终归宿。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阵地,本科教学质量关乎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办学层次。学生军事课(军训)作为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是一门传授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的公共必修课程,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使命。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属于学校的军事机关和公共课教学部门,承担着本科生军事课(军训)的教学管理任务。下面结合罗俊校长提出的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谈谈如何推进我校的学生军事课课程建设。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本科教学工作的关系

        人才培养目标在全校工作中具有全局性和统领性的地位。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我校各项工作都将紧紧围绕罗俊校长提出的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而科学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重要性,既要有优秀的专业素养,也要努力成为爱家爱国、尊师荣校的中大人。本科教学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对高校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通过本科教学,学生一方面接受通识教育,拓宽知识的广度,涵养个人的品格,另一方面学习专业知识,挖掘知识的深度,培养精专的能力。一言以蔽之,本科教学承担着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基础的重要任务。这种重要任务的实施,离不开科学目标的指引。因此,两者的关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统领本科教学工作,而本科教学工作的质量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军事课(军训)中的体现

        学生军事课(军训)是一门特殊的实践育人课程。《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明确规定“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军事课教学的意义,在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为国家和军队培养、储备、输送优秀的国防后备人才。
        事实上,我校的军事课教学实践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与罗校长的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是相契合的。军事课教学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在军训中,学生以军人标准穿军装,与军人教官同吃同住同训练,按部队一日生活制度过军人生活,在训练中操真枪射实弹。我们认为,以爱国教育为核心的学生军事课不仅仅是一门纯粹传授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知识的公共课程,在对学生的品德、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养成和塑造方面同样也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首先,“德才兼备”是培育人才的基础。德,品德和德性。所谓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在军事课中,最小的德是自律,最大的德是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个人的最高要求也是爱国。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我校军事课始终的核心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通过现役部队和国防生教官开展严格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如有位参训的同学所说“在立正中体会到人生的刚毅,在战术训练中感受到人生的拼搏与奋勇,在齐步走中踏出了青春的自信”;通过将军营氛围和艰苦奋斗的军人作风带进校园,用独特的军人品格和魅力,震撼和感染学生;通过军事理论教学和军训活动,传播爱国思想,培育爱国情感,沉淀个人大德。才,可以理解为才能才情,也可以理解为专业人才。在军事课的实施过程中,既体现学生的个人才能和才华,也是在为培养专才做贡献。我们通过组织军歌大赛、演讲比赛、主办“三行情书”征稿等活动为培养和展示学生的才能才华提供平台,通过举办军事百科知识竞赛、军训专题讲座、开展学生军事理论教学来拓宽学生国防专业知识的视野,为将来学生继续深造做准备。
        其次,“领袖气质”是人才涵养的体现。中山先生“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的箴言深刻阐明了“领袖气质”的内涵,即要有领袖的帅才和涵养。黎孟枫副校长也强调,要防止人才培养目标的庸俗化和虚无化。我们认为,领袖气质不是要求学生去当大官、当领导摆架子,而是鼓励学生要自信阳光、勇于担当,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和指挥能力。在军事课中,我们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个人领导力的机会和平台。例如,在军事技能训练课前,学生通过自主竞选来担任所在排的副排长和通讯员,负责该排的沟通联系工作;每个队列方阵,择优或自荐为方队长,通过个人的示范和领导,带领该方阵开展训练与评比;军营拉歌活动、组织学院军歌大赛前的训练、参加演讲比赛、内务评比等活动展示了学生的自信和担当;学生成立战地记者小分队深入训练现场全程采风记录以及由学生自主投稿编校而成的《军训风采》杂志,彰显了学生的自主性和领导力;在训练过程中团结协作而对集体荣誉的捍卫以及学生由于体力不支出现晕倒或受伤时的互相鼓励支持,更是将学生这份勇气和担当诠释得淋漓尽致。
        最后,“家国情怀”是对家国情感的归属认同。学生的情感认同是家国情怀的前提。只有让学生对国家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才会真正地爱国爱校爱家。在军事课中,我们努力培养学生的这份情感认同和归属。比如,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我们组织正在军训的学生参加升旗仪式、观看共和国阅兵式直播。在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随着国歌冉冉升起,全体学生向国旗庄严敬礼的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心中对祖国那份深沉的热爱。在阅兵式直播上,同学们自发起立、唱响国歌,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心中那份归属感与自豪感展露无遗,令人动容。又如,我们通过邀请几位共和国的老将军到校,亲自讲述他们的故事,解答学生们在生活学习和训练中的疑惑,感受老一辈军人的风采,这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浸染悄无声息却持久弥新。再如,我们通过举办“三行情书”活动,鼓励学生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他们心中对教官、对学校、对国家的认同、不舍和留恋。我们相信,学生对学校和对国家的归属和认可,会进一步塑造他们宽广的胸襟和社会责任感,助力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大人。

        三、推进我校学生军事课(军训)的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明确军事课教学的理念与目标
        前已论及,军事课是特殊的育人课程,是国家培养优秀国防后备人才的重要方式。因此,应紧紧围绕“强国梦、强军梦”主题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凝聚共识、主动发展,通过创新军事课教学管理理念和方法,打造科学发展的、具有中山大学特色的、既能符合国防要求又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和普遍欢迎的军事课程,进一步彰显军训的育人功能和国防功能。
        育人功能,表现为军事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旨在努力实现“德才兼备”和“领袖气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军事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程,通过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和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抗压受挫的心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形成勇敢拼搏、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通过理论授课、爱国讲座和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爱国精神,提升其组织纪律性及团结协作精神;通过选拔任用各类学生骨干,参与教学管理和举办各类活动,提升学生的组织、管理、指挥等领导能力。
        国防功能,表现为军事课对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旨在努力让学生葆有“家国情怀”。首先,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要求相一致。其次,军训是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的基本形式,认识到自身担负的国家责任和神圣使命感;最后,军训属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和储备大量优秀的国防后备人才。一旦祖国需要,便能携笔从戎、报效祖国,将爱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

        (二)找准军事课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1.坚持一个中心。明确课程的中心目标,即把军事课(军训)打造成为一门科学发展的、具有中山大学特色的、既符合国防要求又使学生终身受益和普遍欢迎的实践课程。为此,需要不断在军事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创新理念,改进做法,突出课程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实现军事课的国防功能和育人功能。
        2.做到两个转向。转向之一是高校军事课应由以“守土戍边”为目标的单纯性备战训练转向以“爱国尚武”为核心的思想精神教育。目前,还有很多人认为军训就是简单的军事训练,是“听听哨子、喊喊号子、剪掉辫子”的约束性行为教育,是简单的站岗放哨需求,而忽视了军训背后的精神教育意义。实际上,以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学为基本内容的军事课教育,除了锻炼学生体质、提高其军事素养外,精神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应该将基本军事教育上升到思想精神层面的高度,突出军训对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团结进取、尊师爱校、集体荣誉观等精神品质方面的作用,同时追求培养学生“爱国尚武”的民族精神,积极构筑实现伟大“强军梦、强国梦”的正能量。转向之二是高校军事课应由单纯性行政工作转向特殊的实践育人课程。关于高校军事课的组织实施,不但有《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法律要求,还有《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但实践中学生军训走形式、走过程、敷衍了事的现象屡见不鲜,课程建设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抓好军事课建设,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将其真正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按照一门课程去要求、去建设,做好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安排、教学验收与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推进军事课的课程建设。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创新教育教学思路,研究国防教育的基本规律,促进课程建设科学发展;②抓好国防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③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更新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④坚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性;⑤不断完善国防教育的教学设施;⑥建立课程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3.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军事课应与国际、国内新形势相结合。军事课是最能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其中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就是国家安全教育。因此,军事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密切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加强学生对国内外局势的了解,增加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具体来说,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军事理论教学应当紧紧结合这些变化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国际环境与国际格局、中国周边安全、信息化战争等板块,需要不断根据新形势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知识点的准确性和前沿性。军事技能训练则应当瞄准现代战场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按照习主席提出的“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从训练场出战斗力。二是军事课应把“知识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军事课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两部分内容,军事技能训练属于集中强化性的实操训练,军事理论教学属于长期渗透性的知识教育。二者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有所差别,但育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是相辅相成的部分,缺少或者放松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影响军事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做到技能、理论“两手齐抓共管”,实现军事课教学的最佳效果。三是军事课应把“国防功能”和“育人功能”相结合。抓好军事课课程建设,必须紧扣课程教学的意义和目标,即实现其“国防功能”和“育人功能”。军事课的“育人功能”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德才兼备、领袖气质”相契合,“国防功能”与“家国情怀”相契合。因此,加强和改进课程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两种功能。育人功能是国防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国防功能是育人功能的目标和结果,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实现军事课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

        (三)落实军事课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是军事课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推进军事课教学改革与发展,除了要不断创新理念、改进方法外,还必须做好保障措施,实现“四个落实”。
        1.组织领导落实。组织领导落实是军事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我校在该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到位,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学生军训工作,将其列入学校工作议事日程,严格把军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3个学分)纳入本科课程体系,并给予相应的人、财、物力保障,并且专门成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军事课(军训)领导小组”,负责军事课教学的研究和实施。学校分管国防教育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党办、校办、学生处、校团委、教务处、武装部、总务处、东校区、珠海校区、武警驻中山大学选培办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武装部。每年成立学生军训师。师、团、营、连、排长由现役部队官兵和我校国防生担任,其他干部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学院副书记、辅导员担任,已经形成了学校领导重视、相关职能部门支持、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和各院系落实的科学管理体系,有效引导和促进了军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机构人员落实。机构人员落实是军事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学生军事课(军训)的负责机构是武装部(军事教研室)。我校1965年设立武装部,1991年军事教研室挂牌。目前武装部与保卫处合署办公,军事教研室没有专职教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防教育工作开展和军事课课程建设。人员配备上,目前武装部基本实现了齐装满员的效果,队伍学历层次较高,且较为年轻化。在军事理论教师的配备上,我校充分依托本校辅导员兼职军事理论教师。加强我校军事课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对专武干部思想政策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崇军尚武意识、爱国敬业意识、责任感以及业务能力。畅通专武干部的进出渠道,优化专武干部的配备结构,强化专武干部队伍的培训学习,提高专武干部队伍的工作效能。二是在规范选拔、聘任、考核、奖励等程序基础上,定期举办各类比赛和培训会,提高兼职军事理论教师的授课水平与质量。三是鼓励及加强我校专兼职军事理论教师对外交流,争取“十三五”期间,每年组织我校年度军训优秀指导员和专兼职军事理论教师走出校门,与国内优秀兄弟院校及同行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与互动,吸收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
        3.经费保障落实。经费保障落实是军事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2002﹞93号文规定,校内施训标准为150--200元/学生,目前经费保障已经落实。我校将学生军训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内,拨给专款统筹安排。结合军训的实际需要,每年10月份,武装部先做好翌年学生军训工作费用预算报学校财经小组审批,再由学校下拨军训专用经费,以保证学生军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军训经费的开支使用,武装部也严格按照学校的财务制度和军训费的预算情况实施,做到专款专用、规范使用。
        4.制度规范落实。制度规范落实是军事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依据。无规矩不成方圆,军事课的组织开展应该按照罗校长提出的“四有”中的“有依据”、“有流程”,促进军事课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与国防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学校各项国防教育管理制度,加强调研和论证,促进日常业务工作的规范运行。具体而言,一是要认真梳理汇编国防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和通知文件,将与业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学校的相关文件进行梳理并汇编成册,组织本部门人员加强学习,提高法治观念和业务工作能力;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部门各项管理制度,推动制度的“废、改、立”,继续制定或修订部门各项管理规定或办法,形成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推动部门内部管理和业务工作开展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