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海洋学院召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工作研讨会

稿件来源:海洋学院 作者:海洋学院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5-10-10 阅读量:

        9月28日上午,海洋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系列研讨九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研讨会暨本科生事务委员会2015年第2次工作会议召开。学院党委书记陈省平出席会议,本科生各年级专业班主任、副班主任、辅导员等共20余人参会。
        针对新制订的专业培养方案,会议深入探讨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目标引领下,课堂评教与教学质量监控、课外科研训练、班级活动、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等的工作计划和措施,积极探讨如何通过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协同管理等策略,深入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协同育人。


海洋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系列研讨九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研讨会暨本科生事务委员会2015年第2次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就“协同育人”形成了广泛共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第一课堂表现出强劲的开放性和融合性的势头,客观上需要与第二课堂实现有效对接和双向互动;第二课堂所塑造的宽松、协作、个性化的氛围是非业务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具有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学院通过推进专业教师和行政/教辅人员的互动,从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协同管理角度出发,促进第一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发展,构建育人目标体系:大一、大二、大三在读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在5%以下;大二、大三在读学生参与课外科研训练达80%以上;毕业生最终就业率在98%以上;学生因学业等因素非正常身亡事件零发生;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野外实习实践、精品学生活动等途径,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以此培养德才兼备、富有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的海洋卓越人才。


海洋学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图

        在协同教学方面,海洋学院通过新生家长会等途径,借助微信平台、朋友圈等功能,构建“学院-家庭”互通平台,强调学院和家庭的“一致行动”和“志同道合”;依托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2011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大学教师和社会各界贤达之士的立交通道,构建“学院-社会”协同育人平台。基于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互脱节现象,实施师生午餐会制、双班主任制和本科生导师制,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专业教师分工合作,以全球海洋发展与合作、竞争与冲突等为重点,讲授《形势与政策》和《就业创业指导》相关专题和内容,建立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互动互补的关系,以此推动思想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在协同学习方面,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角度出发,海洋学院安排专门实验技术人员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负责动员、引导、组织、策划、指导、保障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创新训练。通过举办海洋大讲堂、早期接触科研活动、组建学生科研兴趣小组、组织实施各类学生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研究等,开展以学术和专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教师(含专业教师、辅导员、实验技术人员等)与教师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形成协同学习模式。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科研创新目标而合作,以此提高学生成就动机,养成团队精神,强化合作意识,并促进整体和个性的协同发展。
        在协同管方面,基于第一和第二两大课堂相对脱节、跨校区办学等现实情况,海洋学院实施本科生事务委员会、本科生导师、双班主任、师生午餐会、海洋大讲堂等制度,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计划和学生活动的精品化,将专业教师、辅导员、实验技术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本科生事务委员会听课、师德考核小组听课、院领导听课与巡考、学生评教等途径,构建课程质量反馈控制体系,面向一、二、三年级所有专业课程全覆盖,实现对完美教学质量的不断追求。在学业辅导、就业指导、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方面构建立体化目标体系,每年分别发布2次本科生学业情况分析报告、科研训练分析报告和就业质量报告,实现目标管理,从而形成协同管理平台。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