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胸有才德成领袖 笃行不忘念家国

中文系组织“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主题学习系列活动

稿件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 作者:柳翠嫦 编辑:黄爱成 发布日期:2015-09-25 阅读量:

        2015年8月底至今,中文系在珠海校区组织了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学习讨论会、主题征文比赛等系列学习活动。

       专题讲座由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丘国新主讲。他从罗俊校长在201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稿入手,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与目标、中山大学春季会议工作精神 、办学传统以及校训,分析了“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与意义等,让学生们深受启发与触动。他还勉励中文系学生要努力打好专业基础,修炼自我,肩负起“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使命。
       专题学习讨论会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十二字的内涵、与“校训”的关系、对青年学子的作用、如何践行等方面自由发言,现场氛围活跃,学生们畅所欲言。梁丽娜同学认为,德才,之所以德在前,是因为道德素质往往可以影响技术能力的作用,才能,要用在正道上,要用在刀刃上,方可以真正做实事,做大事;李玫琦同学认为,领袖气质,应该既包含默默无闻的奉献与担当,又包含“舍我其谁”的担当与勇气;梁文杰同学认为,家国情怀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家国应该是共荣辱的。参加讨论会的学生们普遍认为,“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十二字与中大校训具有紧密的联系,对成长中的中大学子具有方向引领作用及激励作用。而要真正成为“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大学生,关键还在于“笃行”。

        
参加征文比赛获奖的同学们展示奖状
 

       学习讨论结束后,举行了“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主题征文比赛颁奖仪式。自8月底开展主题征文比赛以来,学生们踊跃投稿,共收到文章82篇,评选出优秀作品10篇。主题征文内容丰富,角度各异,展现了青年学子的理想抱负与昂扬风采。
       此次主题学习系列活动,加深了学生们对罗校长提出的“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文系将凝心聚力,为实现罗校长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懈努力。

       主题征文比赛优秀作品节选


       《四书章句集注》中,朱子引吕氏言曰:“君子所以学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罗校长的教诲则是提出了对我们气质的要求。德才兼备,有君子之风,德才好比“两条腿”,无论哪边出现了问题,都不能算是健全的人才;领袖气质,有贤人之风,“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应努力追求更高水平,拥有自己的影响力;家国情怀,有国士之风,无论走到哪里,都怀有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则兼济天下”。此十二字,层层升华,从前我们常说的“要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如今有了明确的方向——治学以诚、待人以诚、事国以诚。

——中文系学生 何彦



       时代的浮躁使商业文化无孔不入,而对于商业文化的过度狂热则无形中局限了对于崇高理想的追求,品牌文化的滥用使得社会文化与信仰开始逐步向下移,而这种下移的结果则是理想与追求的进一步物化。上了大学,我们得以看到更为精彩的世界,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选择,然而如何在商业文化的横行中把握理想的正确方向,树立远大志向,保持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则是每一个中大人亟需面对的共同课题。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作为一名中大人,记住身上“中山大学”的烙印,努力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实现“德才兼备,领导气质,家国情怀”的目标,爱国荣校,才能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光荣使命。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与君共勉。

——中文系学生 梁颖欣



       随着社会发展,“才”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才华,“才”更扩展到了对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我们幸运地成为这所优秀大学的学子,我们便应努力与母校并肩,不负人不负己,领袖气质则是追求的目标。领袖不等同于统治者,坐拥天地挥霍着无上的权力,领袖是榜样,意味着奉献。他具有令人信服的实力与魅力,有能力有魄力去分辨、指引正确的道路方向,有责任有担当领着一群人开创未来。作为新世纪大学生的我们需要如此的觉悟,我们必须为之而不懈奋斗。

——中文系学生 林嘉莹



       笃行于“家国情怀”与笃行于“德才兼备”相比,不仅仅是实践对象的扩大,背后更折射出中大对办好大学教育的思考——培养出更多拥有博大胸怀、为广大民众福祉服务的学子,而非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才是对教育事业的最大贡献。

——中文系学生刘雅文



       所以,一个人,单单有才华是不够的,他还要有点品德,来让自己谦逊,柔和,坚韧,向上,从而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宽广。所有的才华,一开始都是颗种子,我们将它洒在心田中,然后用一生来等待它的成长。才华发芽的路上,如遇美德,便如春风化雨,可以更加根深叶茂,如遇恶德,有如霜打虫蛀,时时有凋零的危险。我始终相信,心有多大,才华能去到的地方才有多大,一个人所能到达的高度,最终取决于他品德的深度,所以,以德养才,是每一个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人所必须选择的道路。

——中文系学生 岑攀



       归根结底,罗俊校长掷地有声的十二字寄语,还是在提醒中大的学子们要将校训精神践行到底。分别理解了十二字寄语和十字校训,我们也能自己体会到两者的亲密关系。博学、审问、慎思是有才者必经之道,明辨者对是非黑白之道德评判一般会有更清楚的认知。而行是知之始,笃行更是我们时刻要实践的信念。修好德才,养成气质,培育情怀,离不开对校训精神的执着与坚持。

——中文系学生 林炫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第二期中山大学第二期中山大学“逸仙思源,服务社会”优秀学生培养计划组织的暑期实践活动,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开展支教调研活动。一路承蒙中大校友的照顾,活动圆满结束。在德保民族中学进行支教期间,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百色市委常委、副市长朱孔军到校进行慰问、指导。座谈会上,朱书记和我们一起畅谈了百色的发展规划,探讨当地较为突出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朱书记对百色市的情况了如指掌,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也是对答如流,令我们十分钦佩。那一刻,我深刻理解“胸怀天下”的含义:从三尺讲台走到田间地头,需要勇气,更需要博爱之心和家国情怀。在祖国的西南边境,朱书记就这样用双脚为当地人民开辟致富之路,践行中国梦,这不正是对“笃行”最好的解释吗?

——中文系学生翁毅



       看见“家国情怀”这四字时,莫名的心头一热。心怀家国之人,定是柔软而坚毅且心怀大爱之人。周恩来总理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也确实为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奉献了他的一生。今日,我们在这个先烈们用鲜血铸就的国家里成长着,生活着。作为一名中大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当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回报哺育了我们的这片华夏大地,去回报这个给予了我们无限可能和希冀的国家。并牢记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做到“独善其身”,更努力地“兼济天下”。

——中文系学生 吴琳



       家国情怀者,以国为家,献家为国是也。国之盛矣,家道不颓;国之衰矣,家道难兴。试观古今,宋之倾颓,胡马肆意,饿殍遍地,几家能保?亦或是清之倒覆,洋虏无情,火映苍穹,何宅能免?今之天下,风云变幻,错综复杂,诡谲难测,若国道不兴,则难免寄人篱下,唯唯诺诺;若国道强盛,则能独立自强,言所欲,行所想,不需踽踽如重负在身。故我辈必以国为家,献家为国,以期国道兴盛,则家道中兴亦不远矣。

——中文系学生 梁文杰



       1924年6月 孙中山先生在校长就职典礼兼学生毕业典礼上就宣读了写给中大学子的训词:“学海汪洋,毓人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顾,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不论是开学典礼还是毕业典礼,中大对于学生的要求始终如此,其本质从未变过。虽然时代在改变,具体的要求也要因时而异,然而那份初心,终是盘踞在我们的头顶。


——中文系学生 郑文淑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