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2015毕业季】庄严见证,此其发轫

学位授予仪式揭秘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朱伟鸿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5-07-08 阅读量:

       当入场音乐响起,梁銶琚堂顿时肃穆起来,在舞台灯光及神奇特效的映照下,整个礼堂熠熠生辉。教授手执权杖缓步入场,全场起立,注目行礼。舞台的左侧,银色权杖辉映着仪式的庄严和神圣。身着学位袍的学子们,在权杖的见证下,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纪念册。校歌奏响,宣布礼成。在这个每年如期而至的毕业季,2015届毕业典礼暨2015年学位授予仪式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2015届毕业典礼暨2015年学位授予仪式 
 
       1982年,我校举行首批硕士、学士学位授予仪式;1986年举行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并颁发博士学位证书。随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位授予仪式只针对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由研究生院举办。2005年,学校考虑到人数最多的本科生的诉求,决定于11月12日的校庆日,在怀士堂前草坪为当年毕业的本科生专门举行学士学位授予仪式,这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例,反响良好。2006年的学位授予仪式仍然在怀士堂前草坪举行,此次仪式,引入了权杖及学位服两大元素,由于人数众多,校长只能与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的代表握手,以示祝贺。2007年,学位授予仪式趋于完善,仪式时间定为6月底7月初毕业生离校前,分南、北校区举行,从2009年开始,学位授予仪式固定在梁銶琚堂,以学院为单位,分场举行。校长开始与全体本、硕、博毕业生一一握手,亲授学位,并赠予祝福。自此,学位授予仪式的一整套规范与流程作为传统,逐年延续下来,直至今日。
       为什么学校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举办如此隆重的学位授予仪式?仪式的主要策划人、校长办公室主任陈望南解释道:“刚做这个学位授予仪式的时候,网上有声音说,这是‘形式主义’,是的,毕业生拿到毕业证就毕业了,这是‘实质’是‘内容’,但有时候,形式的作用远大于内容。大学的精神和文化是需要有一个载体的,我们营造这种庄重的仪式氛围,就是为了让毕业生产生敬畏心和感恩心,产生崇高感,因为这是他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每个毕业生上台与校长握手,整个过程不超过5秒,但这5秒钟可能会让他铭记终身。我们就是要给每个孩子都有一次感受崇高的机会。”毕业礼是大学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位授予仪式,则是一次让毕业生尊重礼仪,感受崇高的体验。在旅游学院的左冰老师看来,这同时还是一场隆重的成人礼,“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意味着开始去承担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在成人礼上获得校长亲手颁发的学位证书,是对学子付出的肯定。
       若要使学位授予仪式完整,凸显仪式的神圣感和庄重感,权杖是不可或缺的圣物及见证者;独特的学位服景观则是校园形象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少不了一张中大的学位证书。对于我们来说,这三件东西或许并不陌生,可是,它们背后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


主礼教授手持权杖
 
       山高水长,有志竟成

       中大目前使用的权杖是2006年制作完成并正式启用的,现已成为学校学位授予仪式的标志。权杖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对于大学的学位授予仪式而言,则意味见证一个学生的学成,既是大学学术地位和最高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大学文化的体现。
       为了制作这支权杖,学校筹备多年。设计者们认为,应该在权杖中体现中山大学的文化,同时还要展现大学的品味。其间,时任副校长梁庆寅教授和历史系陈春声教授对权杖的设计理念提出了重要意见,由于权杖代表的是中山大学,应传之永远,因此,这支权杖应该体现中山大学的文化特质,并以贵金属材料制成。
       理想遭遇现实,却碰到了一个难题:即设计理念与工艺脱节,有高文化含量的设计图在当时的工厂无法生产,而工厂提出的设计方案可以制造,但又缺乏文化含量。是时,陈望南找到了83级中文系校友罗罡,他当时在珠宝礼品业已小有名气。得知此事后,罗罡立刻答应下来,并自豪地认为这是“母校给我的一个机会”,他许诺道:“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成一件独一无二的精品。”
       解决难题的关键在于寻找一位“懂工厂生产”的设计师,为此,罗罡找到了现任广州美术学院展览馆的馆长王见,他曾经当过车间工人,知晓如何结合设计与工艺,他设计的图纸能“落地”。很快,设计图出来了,并获得了校方的认可。
       虽然设计图能够“落地”,但要付诸工厂生产,还是遇到了大麻烦。首先,几乎所有工厂都因技术困难而“开不了模具”,罗罡在广州找了许多珠宝工厂,却每每失望而归。工厂为了一根权杖需要开许多模具,在不量产的情况下,花费成本巨大,因此工厂的负责人告诉罗罡:“这就像是动用一个工厂给你做一支枪”,故而拒绝生产。
       就在罗罡愁眉不展的时候,同行的朋友告诉他,香港“金至尊”的工厂能够生产,罗罡立即致电“金至尊”的董事长,告诉他:“这是在为中国大陆教育事业作贡献。”对方欣然同意。听闻是为中大制作权杖,工艺美术大师陈义先生愿意以成本价格为权杖提供最好的玉石。生产工厂的业务经理对此也是十分支持,并指派了专员与中大保持随时沟通。终于,中大权杖进入了生产阶段。
       权杖的生产耗时半年,在半年时间里,罗罡往来工厂,跑了不下十趟,每做出一个模具,他都要亲自过去查看才放心。权杖制作完成的当天,整个工厂的员工都十分激动。罗罡用大红布将权杖裹起,抱在怀里,一路送回康乐园。


典礼上的权杖
 
       在完成了中大委托的任务后,罗罡坚决不愿收取任何费用,而是一直要求能捐赠给学校。他认为自己是做了一件和精神、情感相关联的事。他表示:“这支权杖是我的孩子,怎么能‘卖’给母校呢?把自己的孩子卖给父母,这不成逻辑嘛!在我心里母校是家,家里让你帮忙做点事,作为子女都会是很积极、很开心的”。
       在材料选择及设计寓意上,中大权杖也可谓“事事有来历”。据罗罡介绍,权杖的制作选择了最好的材料。校徽选用的是99.99%纯金,寓意中大的金字招牌。汉龙由纯银制成,为使金银相映。杖身缀着60颗翡翠。顶部夜明珠能够在夜晚发光,寓意中大在知识上照亮每一个学子,为社会传播文化。白玉高洁、质淳坚硬,同时温润可爱。古时,喻帝王之尊,喻君子之美。金镶玉为古代之尊贵之极、无以伦比的象征,间以绿松石镶嵌。绿松石亦为稀有贵重石材,绿色表示希望、长青,象征学生。
       权杖的设计更是体现着无处不在的中大文化内涵。杖高1112毫米,代表校庆日。权杖顶端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绿色明珠,由荷花托载,寓意学术高洁。荷花下面是水花,一方面代表着我校地处南海之滨、珠江之畔,另一方面象征着我校的学术传统源远流长。水花下面是一个圆盘,上面镶有我校校徽,两边各有一条汉龙。选择汉龙是因为汉代的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鲁迅所言“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圆盘下面是一个六面的柱体,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和落款署名。
       杖身上镂錾着芭蕉叶,芭蕉是岭南植物,表示我校地处岭南。同时,镂錾技术是唐朝的精湛工艺代表,与汉龙一起,代表着我国汉唐盛世的文化特色。柱体的下面镶嵌着翡和翠。红的翡代表红楼,绿的翠代表绿树碧草,共同表征了我校的校园景观特色。权杖的尾部,采用战国时期的兵器戟的形状。戟初为兵器,后转化为仪仗和装饰物,象征我校不断开拓,锐意进取。


身着学士服的毕业生(蔡珊珊 摄)

       红领黑缎,流苏飞绿

       每逢毕业季,康乐园的草地上总会出现许多身披“魔法袍”的身影,路过的人们常常错以为置身于《哈利波特》小说的场景之中。没错,这就是被同学们称为“逸仙魔法袍”的中山大学学位服。学位服起源于西方高等教育文化,是学位获得者在学位授予仪式上穿戴的表示学位的正式礼服,是其获得学位的、有形的、可见的标志之一。为了配合学位授予仪式,形成独有的学位服形象,我校同步设计制作了中山大学自己的系列学位服。


身着硕士服的毕业生合影


学位授予仪式上身着博士服的毕业生

       说起学位服的设计,还颇有一番曲折。陈望南回忆:“在我校学位服的设计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了关键性作用,他便是历史系的陈春声教授。”学位服的设计原型,共经历了陈春声教授的三次“否决”。第一次是否决了以汉服作为设计原型的提议,他认为现行的教育模式和学位授予仪式都是源自西方,在西式的学位授予仪式上着汉服会显得格格不入。第二次是否定了保留盘扣的建议。盘扣,是传统中汉服使用的一种纽扣,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保留盘扣意味着保留部分中国元素,但这样的设计也将使学位服看起来“不中不西”,因此被否决。第三次则否定了“修身”的设计,当时陈春声教授的理由是“学位袍不是要让身材好的漂亮女孩穿得更漂亮,而是要让普通人穿着也显得很看”。这三大否决被陈望南戏称为“三巴掌”,拍下去后,中大学位服的雏形便显现出来了。
       学位服的设计制作经过招标后,著名设计师原野先生提出了原创方案,由我校领导、学院教授共同讨论、设计完成。为此,学校申请了专利,并制作了《中山大学学位服手册》。在后期制作阶段,我校还对设计公司提出了几个基本要求。首先是面料的选择上,要求质地好、重量足、垂感佳;其次在主体色彩上,学位委员会主席袍、导师袍、博士袍、硕士袍、学士袍被分别规定为大红色、深红色、枣红色、深蓝色以及黑色。此外,“深翠绿”成为设计中的一道亮点。绿色是中山大学的代表性颜色,从学士服到导师服,正前面均有两道纵向的绿色条带,垂布向内翻开,也可见到一片“深翠绿”,加之学位帽内、垂布领口处及学位袍袍身下摆等处都绣有中大标志,使其极具中大校园文化特色。


身着导师服的老师(史硕平 摄)
 
       学位服的设计经历了数次会议的讨论,讨论过程中我校领导和教授们展现出来的审美品味和理论素养,令原野十分钦佩。他认为对学位服的设计讨论“上升到了学术文化的层面”。在设计和品质方面,原野则认为中山大学的学位服绝对是“国内首屈一指”。此外,原野还特别指出,“中大对学位服的养护也是全国一流的,发放、使用、收回和清洗,还包括仓库建设的抽湿、恒温等环节都做得很好。”可见,为了让毕业生能在毕业季换上高大上的学位服,学校还是花了不少功夫的呢。
       如何才能把学位服穿好?学位授予仪式工作人员小L告诉了同学们几个小诀窍:在搭配上,学位袍里面应着白衬衫,男士应着黑色裤子,女士可着黑色正式短裙、丝袜或黑色裤子。在穿着顺序上应先系好领带,然后穿学位袍,接下来再披上垂布。领带要扣紧,垂布领口不应挡住领结。为了防止出现学位帽戴不稳的情况,则应选择适合自己的码数。

       寒窗苦读,一纸情芳

       学位授予仪式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校长跟每位毕业生握手,并赠予象征学位证书的毕业纪念册。拿到毕业证的那一刻,便意味着学生完成学业,象征一段学习经历的结束。毕业证正是这样一张证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凭证。


1927年国立中山大学毕业证
 
       1927年,国立中山大学有了自己的第一届毕业生,也由此诞生了第一批学位证书。这张证书于1927年9月1日由校长戴传贤(戴季陶)、副校长朱家骅签署颁发,宽46.1厘米,长53.3厘米。中山大学初成立时的名称为国立广东大学,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26年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因此,毕业证上也写得很清楚,毕业生是在“前国立广东大学”入校,甚至依照的规程也是“前国立广东大学”的。这张学位证记录着中大的峥嵘岁月。
       对于这张金灿灿沉甸甸的文凭,老师与同学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张伟诗老师看来,学位证是一种证明,“证明你有迈过这道关的能力。”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的张庆辉老师则认为:“会带来对学校和身份的强大认同。学位证带来的是荣誉感和认同感的提升。”
       “学位证代表过去的经历。但这只证明你在中大学习过,并不能证明你的能力更强”,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巢晖老师如是说道,“学位证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努力。”
       “找工作啊!没学位证怎么找工作?!硕博连读六年,拿不到会很伤心的!”毕业生何伟强这样评价学位证的意义,他来自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嗯,从今天起,他不用再伤心了。
       哲学系的王焯同学则认为学位证意味着荣耀与责任。“在用人单位、同事、新认识的朋友那里,他们会以学历与学位证明来对你加以评判。但是随着对方与你的进一步接触,这一评判也许会改变。到底是‘真不愧是中大的高材生!’,还是‘这家伙居然也是中大的博士?!’这不仅关乎个人的荣誉,也将影响人们对于授予你学位证的学校的评价。所以接过证书的那一刻,收获的荣耀与担负的责任是并存的。”
       而在中文系毕业生李华琛看来,学位证多少带有伤感的味道。“在中大四年,并不是为了学位证,但是因为它的存在,我们不得不散场。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学位证挺讨厌的,因为你一旦拿到它,就说明我们这一级将永远退出舞台了。”他的心情显得有些复杂,因为毕竟这还是一个纪念,“证明了中大四年没有白待,努力得到了回报。”他补充道。


毕业生翻阅毕业纪念册(麦宗豪 摄)

       笑声还回荡在每一处红砖绿瓦,离歌却在青葱古木下悄悄唱响。梁銶琚堂内,红领黑缎,流苏飞绿,权杖仍在礼台上静静地注视,见证学子们接过证书的神圣时刻。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