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2015毕业季】以青春之名 赴毕业之约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郑柯欣 陈乐婵 王娟 罗雨欢 编辑:蔡珊珊 刘嘉 金凤 发布日期:2015-07-08 阅读量:

       时间定格于7月7日,这一天毕业季的浓郁气息弥漫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染红了傍晚的夕阳,惊醒了大树上的知了,也沉醉了中央大草坪前的每张笑脸。梁銶琚堂内,2015届毕业典礼暨2015年学位授予仪式即将落下帷幕。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四天里,14073名毕业生在神圣权杖的见证下,逐一走上主礼台与罗俊校长握手,接过毕业纪念册,正式完成了从学生到校友的转换。红砖绿瓦间留下白衬衫红领带的身影,感激与欢呼,深情与不舍,都凝聚在一张张笑脸上,镜头定格,美好的时光将永久镌刻于每位毕业生的记忆深处。


校长,您辛苦了!(刘文韬 摄)

       讲不出再见

       高文超是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的毕业生。没穿过学士服、硕士服,直接穿上博士服,他感慨时间“一挥即逝”。八年前来到中山大学,经过八年的历练,如今成为一名准医生,高文超觉得很荣幸。当权杖入场,见到校长和主礼教授的那一刻,他意识到,“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典礼,以后都不会再有了”。想起八年同窗的好友,高文超希望彼此珍藏宝贵的同学情谊;对自己,他立志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中大人的精神和中山医的品质。
       在多数人眼中,护理学院是女生的天下。作为“少数派”的护理学男生,刘兴洲坦言:“人们对国内护理行业普遍存在误解,认为只有女生、专科生才学护理。其实,我国的护理行业需要大量男护士的加入,也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护理人才走在行业前线。”对于选择护理专业,他表示:一方面是可以学到很多临床技能,特别受用;另一方面,我认为男生在护理领域的发展空间相当巨大。三年的学习,以及一年在中山二院的实习,自己收获了很多。回忆起上台时的情形,刘兴洲开心极了,“罗俊校长微笑着对我说‘加油’”!


温暖的注视与等候(刘嘉 摄)


我悄悄对您说(董柏宏 摄)
 
       软件学院硕士毕业生张硕辰上台时,场内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除了是毕业生,他还是软件学院2011级本科生的辅导员。他把自己最后一个上台当作2015届本科生和硕士生大学生涯结束的代表。回忆过去既当辅导员又读研究生的岁月,他充满了感动。今年年初,他带着软件学院三名本科学生,筹款去了华东地区的三家企业(阿里巴巴、英特尔、富士通)和四所著名高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对比中大软件学院和其他高校计算机、软件学院培养的学生之间的差别,调研企业对中大学生的认可度。他们给师弟师妹们带回了很多录制的视频和整理的笔记,其中既反映出自身的优势,又能发现差距。即将离校的他们,期待师弟师妹们砥砺前行、不断奋斗,祝福母校更上一层楼。
       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刘燕在与校长握手时,还激动地亲吻了校长的手。她说,在中山大学八年,她经历了三任校长。她最感谢的,是恩师们的谆谆教诲,“比如朱惠莲老师,除了学业,还很关心我的生活。一次我要做小手术,她还问我需不需要请中山医的教授为我治疗,真的很感动。”
       附属第一医院硕士毕业生英迪拉来自孟加拉国。从台上下来后,她激动得有点语无伦次:“今天经历的事情太多了,现在终于结束了,我好紧张,好激动。我爱中大,我以中大为荣!”当年挑选大学时,她早已听过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名气,加上中大在国内的排名,她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里。她表示,即将回国工作了,未来如果有机会,还希望回来继续深造。


毕业了,一起加油吧!(刘嘉 摄)

       注重细节 脚踏实地

       现任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主任的左芷津作为校友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做了题为《教你三招保入职》的精彩演讲。与大部分校友不同,左芷津没有讲述成功的故事,也没有强调获取成功的途径,而是为毕业生当前面临和亟需解决的“入职”问题提供了经验,告诫同学们脚踏实地,回到现实。
       台上的左芷津,冷静自信,妙语连珠;台下的左芷津,平易近人,谈笑风生。“我觉得这次在母校为毕业生做演讲,一定要带给这些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左芷津强调。他认为,毕业生们即将迈入社会,这时候,他们最容易忽略的就是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点点滴滴都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我希望传授给孩子们最基本、最需要的知识,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帮助他们赢在社会的起跑线上。”


朱熹平副校长主持仪式(刘嘉 摄)


黎孟枫副校长庄严领誓(金凤 摄)
 
       1986年起,左芷津与中大结缘。在中山医科大学学习的五年里,他最难以忘怀的是导师祝家镇。时任中山医科大学副校长的祝家镇,如今已是88岁高龄了。“祝老不仅是我的恩师,更是我最亲密的朋友。”谈到祝家镇教授带给自己的影响,左芷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引导我们脚踏实地做人、实事求是地做学问。”左芷津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祝老对于法医职业的定义:“法医是一门科学,科学就要实事求是。”正是祝老师踏实的作风和严谨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左芷津,也为他随后的法医之路奠定了基石。
       左芷津还介绍了法医与医生的区别,以及自己对法医鉴定工作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法医从业人员应该恪守五条准则,即结论无差错,程序无违规,时限无超期,细节无瑕疵,谈吐无破绽。“我认为,法医鉴定要严格遵守技术法规,有效进行执法化改造。”左芷津说,“我所在的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针对多个环节进行完善,投诉案件逐年减少,成效显著。”
       左芷津最后寄语毕业生,要时刻谨记“脚踏实地是立身之本”,做到态度上心态平和,波澜不惊;工作上注重积累,水滴石穿,埋头扎扎实实做自己的事情!


全体医学生重温中山大学医学生誓词(董柏宏 摄)


今天我毕业了,请为我骄傲!(刘文韬 摄)
 
       不忘初心 成就“最美”

       “最美医生”陈建屏校友,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主题发表演讲,劝勉中大学子。他表示,回到母校就像回到了家,成为“最美医生”,首先是要感谢母校的培养。
       他形容,中山医就像是“大豪门”,“我们的老师不仅在传授医学知识,同时也教诲我们如何为人处世。”老师梅骅教授曾被派往哈佛大学进修,医术高超,言传身教中深深地影响了他,“像他这种顶尖的医生,对病人都这么耐心和关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对病人更加耐心和细致呢?”。
       在他毕业时,虽然没有毕业庆典,但是有一场终身难忘的师生交流会。在交流会上,著名教授讲述的经历令他明白,脚踏实地,静心坚持,做出成绩,就有机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许。陈建屏感慨,母校不仅给了他知识和自豪感,更给了他连续几十个小时坚守岗位的能力和动力。
       陈建屏也对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师弟师妹们说,对未来的坎坷、诱惑和失落,要有心理准备。他也曾面对过紧张的医患关系。而面对患者家属的不信任,他一边安抚家属,一边尽力救治,最后得到了病人和家属的认可。借此,他深情地勉励学子们,要坚持最初的梦想——“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不忘初心。


男儿也温柔(金凤 摄)


我工作,我快乐(金凤 摄)


帅气的安保哥(金凤 摄)

       “微”毕业 享快乐

       “情系外院,书绘未来”,2015届外国语学院的每位毕业生给本学院都捐赠了一本图书,以自己的学号为图书编号,在书的首页签名并寄语。赠书多为各专业外文原装书籍、附赠CD的珍藏版或限量版图书,涵盖文学、艺术、教辅等类别。赠书累计198本,价值约7244.55元。为使捐书活动传承开来,外院还特制了捐赠印章和捐书牌匾,每本赠书扉页盖有捐赠纪念印章。负责人董婉老师介绍:“大家非常真诚,捐的书不仅价值高,而且都是九成新的书。”被问到有何感想,11级英语系本科毕业生徐育青笑着说:“这是我们对师弟师妹们的心意。”纸墨书香,情谊相传,虽然已是毕业生,但对院系的深情、对母校的眷念早已融进在这一本本厚重的书里,“愿大家都能保持阅读习惯,勿忘初心”。
       平日里严谨踏实的工学院在毕业季也给毕业生送上一份轻松惬意的毕业礼物——“See you again”。2015年6月5日,毕业生在工学院A栋6-9楼同时进行了一次毕业party,6楼主题为“青苹果乐园”,大家一边享受音乐,一边欣赏夜空的星光。7楼的主题是“歌舞青春”,可以观看电影《毕业生生存指南(post grad)》。而毕业生在8楼的时光囊里面许了愿,时光囊会埋在回望林,同时毕业生还可以写信给未来的自己,一年后会收到此时写的信。9楼是风景最好的地方,工学院校友事务部布置出了一个模拟“小酒吧”,供有果汁糕点。提到活动构思,负责人史闯同学说:“这不仅仅是一次欢送会,更是为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提供一次聊天、回忆大学时光的机会。”在漫天的星空下,慢慢述说4年的时光,忘不了初踏校园的欣喜、挑灯夜战的汗水,更忘不了属于每个人心底最深处的中大情。活动结束的时候,现场还有同学眼含热泪久久不愿离去,其中一位说:“很珍惜在校园里彼此之间见面的最后时光”。


敬业的摄影师们(董柏宏 摄)
 
       毫无疑问,学生时代的主题永远与考试相随相伴。在这毕业之际,中大团委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起了“毕业考”——中山大学基础知识大闯关的线上微信答题小游戏。毕业考包含选择题、判断题、记忆题、拼图题四种题型,内容为中大四校区的基础小知识,闯关成功者可以获得中大纪念品并且有机会与罗俊校长单独合影。校团委林鸿章老师介绍,“毕业考”这个活动主要是让毕业生能回忆自己的青春四年,看到自己的成长。7月7日下午最后一场毕业典礼结束以后,来自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林拉洒同学以91分的高分获得与校长合影留念的机会。“兴奋地快要眩晕了!”,林拉洒激动地说。“之前参加过辅导员考试,遇到的难点都记下来了”,在中大呆了8年,细心的她在潜移默化中早已变成了一个“中大通”。谈到做“毕业考”的感受,她觉得很有意义,“将科技元素、毕业元素和校园元素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让毕业生通过小环节增进对学校的了解。其实,考试分数倒是次要,重要的是毕业后你我心中那片最柔软的地方一直留给中大。

       毕业了,来一场“说吧”

       今年的毕业嘉年华上,新出现了一个名为“说吧”的红色电话亭,每一位毕业生都可以进入这个亭子,对着镜头回忆、吐槽、感怀大学四年的点滴,视频将传到央视“毕业说吧”栏目,再由导演组挑选部分素材做成节目。或许哪一天,你会在大荧幕上看到自己呢!
       由于“说吧”是首次在毕业季出现,开始鲜有人问津,工作人员绞尽脑汁,以“使用一次,赠送一瓶水”的形式主动吸引毕业生参与,再讲解作用与功能,“说吧”人气便逐渐高涨起来。


来一场“说吧”
 
       生科院硕士生潘家富远远就望见这个别致的亭子,他本以为是电话亭,想拍拍照,走近才发现居然可以录影!惊喜之下,他忍不住走进去诉说了一遍自己与妻子的爱情故事。“觉得‘说吧’这个形式特别好。”潘同学赞美道。
       公共管理硕士生袁蝶影也走进“说吧”好好倾诉了一回。原来,读研最后一年,袁同学怀孕了,论文答辩日期与预产期接近,她一直担心宝宝会提前出生,但最后有惊无险,在宝宝出生前自己就顺利通过了答辩。“宝宝昨天刚好满月,今天我就出了月子来参加毕业典礼了,我觉得我好厉害哦。”她激动地说。
       工作人员徐晓雯难掩对“说吧”的赞美:“我去年本科毕业的时候还没有‘说吧’,今年有了,看着毕业生们纷纷在里面说出自己的感想,觉得很羡慕,我明年毕业时一定要来‘说吧’。”


歌声伴你出发
 
       歌声伴你出发

       毕业典礼最后一天,感伤的气氛愈发浓郁,小礼堂旁适时响起了离别的歌声,原来,中山大学管弦乐团特别为毕业生们准备了一场演奏会。演奏会上有抒情的小提琴独奏《安达露西亚浪漫曲》、《查尔达什舞曲》,有舒缓的长笛演奏《牧童短笛》、《乘着歌声的翅膀》,有怀旧的萨克斯《昨日重现》、《茉莉花》,还有二重奏《圣母颂》,器乐演奏完毕后是两首女声独唱《幸福万年长》和《think of me》,九首曲子杂糅了不同的风格。
       “毕业既可以是悲伤的,因为要暂时分离;但毕业也可以是快乐的,因为还可以期待下一次的相聚。”演奏会负责人蒋琴老师说道。演奏会延续了草地音乐会与“快闪”的“草地+音乐”模式,虽然形式各异,但不变的是对毕业学子们深深的祝福。
       演奏会周围,是即将离开母校的毕业学子,有的在拍照留念,有的在写留言感想,有的在“说吧”里畅所欲言……就让这歌声伴你出发奔向远方吧!

       遇见最好的自己

       护理学院硕士毕业生 吴珍


手中沉甸甸的信任,怎么忍心辜负?
 
       2014年春节,我随先生到夫家,山东的一个农村。年初三,突然得知三姨父中风住院。年十四,三姨父病情突然恶化,生命垂危,已无治疗价值,于是家人选择让三姨夫带管(气管插管)回家。这种情景,病人和家人如何承受?我很庆幸自己是名护士,能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们。
       护理气管插管的病人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病人走得安详,让家属处理好丧亲的哀伤,毕竟死神来得如此无情。对着六神无主的家属,我静静地部署:室温合适,床单位舒适,生命体征平稳;从卫生站买来3瓶氧气筒,每个家人轮流用呼吸气囊辅助三姨父呼吸;没有湿化器,用电磁炉在屋内持续烧水;没有吸痰机,用注射器加输液管自制,由姐姐定时吸痰。听觉是病人当时重要的沟通渠道,我鼓励家人“四道人生”:道谢、道爱、道歉、道别,用语言温暖病人。
       家属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总算安安稳稳地熬过第一晚。生命迹象越来越弱,最后我鼓励家人与三姨父道别,让他安心上路。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有家人如此相伴,三姨父总不必太孤单、太恐惧。在生命最后一程,亲人一起守护,家属内心的哀伤亦能得到一定的舒缓。
我敬畏我的专业,感恩我的专业,热爱我的专业。再过不久,我就要走向工作岗位,用我的专业照顾更多的人,我坚信,天使爱可以暖人间。

       肿瘤防治中心博士毕业生 陈冬良


妻子和我
 
       2010年我以全院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那时的我志得意满,年轻气盛,幻想着光辉灿烂的前途。然而,真实的生活不会一直都是鲜花和掌声。半年的理论课学习后,进入实验室的我感觉很不适应,那段时间很迷茫、很焦虑,刚入学时的那股傲气早已烟消云散。
       但我没有被困难击败,坚持每天看大量本领域的文献,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师兄师姐学习实验技术,早出晚归,学习到深夜。半年后,终于慢慢地找到了方向,开始了自己的课题,再之后,我更加得心应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研三的时候,我的“处女作”发表了。记得文章接受的那个晚上,我激动得睡不着,那种付出后收获的满足感刻骨铭心!
       如今,我已发表5篇第一作者的SCI(大于10分的1篇、大于5分的3篇),获得多个奖项,也顺利留院了。在读期间,我还遇到了我的真爱,如今已结为终生伴侣。在此,衷心祝愿师弟师妹们学业有成,实现心中的梦想!

       附属第六医院硕士毕业生 王晓艳


感谢我的恩师刘焕亮教授
 
       2011年9月21日,我赴中大北校区进行免试生面试,这也是我与中大的第一次接触的日子。三年多过去,脑海中还时常回忆起当初的忐忑和趣事。
       9月的济南天气有些冷了,裹着毛衣,背着简易的书包,手里拿着准备好的“面试宝典”,我踏上了去广州的旅途。到达广州后,匆匆打车到中大北校区——闻名遐迩的中山医,于是校园里就出现了令各位同学纷纷侧目的一幕:30多度的广州,一位穿着厚毛衣、背着书包、手里拿着一本小书的“女汉子”站在杏林阁楼下,东张西望……所幸当时还尚存些理智,便脱了毛衣在校园里闲逛。一路躲躲闪闪的走在树荫下,感受着“死在北校”的传说。
       这里有着工科和文科同学看着触目惊心的实验动物中心,有着学习氛围浓厚的自习室,有着来往的医护人员和患者,也有着矗立在红楼前面的孙中山先生学医雕塑。在这里我感受着中大的医学情怀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十字箴言,坚定了我不远千里赴中大求学的决心!
       三年多了,中大依旧那么美好,那么精彩,那么激励人心。作为即将毕业的老生,我想对中大说:难以忘记初次见你,爱你永远!


以青春之名 赴毕业之约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毕业了,当初的青涩已不再,此刻的深邃更值得铭记。虽然抓不住的时光在流逝,但是忘不掉的深情依然在记忆中沉淀。收拾好欢笑和泪水,感动和不舍,让我们准备迎接下一段崭新的旅程!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