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授予仪式进入第二天。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刷着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涤荡着萦绕毕业生心头的离愁别绪。乍雨初晴,空气中又氤氲起袅袅的情愫,是依依的眷恋,是幽幽的不舍,是满满的憧憬。
当主礼教授在权杖的引导下缓缓步入仪式现场,当礼堂里回荡掷地铿锵的“勖哉诸君,努力自强”,当校长与毕业生通过手掌传递温暖与力量,当毕业生朝向观礼亲友深情一鞠,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在这一刻永久地凝结。

夏书章教授以96岁高龄执权杖引领主礼教授出席典礼,见证学生的毕业时刻(蔡珊珊 摄)
芳草年年绿,良才代代新。在此时此地,鼓掌,尖叫,欢笑,泪洒礼堂,与数年大学生涯作一个告别,从此肩负使命与道义,奔向远方。

罗俊校长看望主礼教授(杨天益 摄)

李萍副书记主持第一天(7月4日)学位授予仪式

陈春声常务副书记、副校长主持第二天(7月5日)学位授予仪式
“我”与校长的专属时刻
法学院的硕士毕业生王彦銮郑重地请求校长为其拨流苏,随后向主礼教授深深鞠了一躬。她说:“我不想求抱抱,也不想求合影,我只是觉得为了保持典礼的神圣性,我希望校长为我拨流苏,不然我的典礼不完整。”

用“大白”的方式与校长互道一声“珍重”(秦志伟 摄)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毕业生安娜来自哥伦比亚。“我特别喜欢中山大学,这里的学术氛围超级棒”,安娜俏皮地说,“我还要推荐我的故乡哥伦比亚的同学来中大学习呢!”

我与校长互点赞(董柏宏 摄)
来自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本科生钰蕾从主礼台下来后与同学相拥而泣。她噙着眼泪说:“很开心,但还是有点难过,因为要和大学最好的朋友分开了。”她希望离校前能和同学多拍些照片,以留作纪念。

泪无声,人有情,毕业不散场(董柏宏 摄)
黄碧芬来自翻译学院翻译专业C班。全班同学在典礼前早已商量好,每个人上台都有个“规定动作”——对着镜头用手比出C的造型,“这象征着我们班一起走过的大学四年时光”。上台后,黄碧芬临时起意,请求与校长一同比出“C”,合起来便是一个爱心的形状。

我来自翻译C班,我骄傲!(董柏宏 摄)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措加卓玛是西藏学生,她说,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老师也给予了很多帮助,让她感觉非常温暖,感叹四年时光过得太快。资讯管理学院的边巴曲措也来自西藏,她为校长献上洁白的哈达,把祝福和赞美献给校长。谈到今后的发展规划,措加卓玛准备考家乡的公务员,边巴曲措也选择回西藏,“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人们”。

藏族学生为校长献上洁白的哈达(刘文韬 摄)
心理学系本科生李丹妮悄悄“夹带”了纸牌上台,与校长握手时,她向校长“亮出”纸牌,分享自己的毕业心情。纸牌上,她亲手写下祝福,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感谢所有关爱自己的人。她说,希望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留下印记,也为自己的大学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想与“男神”来次无声的对话(董柏宏 摄)
国际汉语学院的毕业生被安排在第七场颁授学位,因而在典礼现场,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留学生用各自的方式向中大表达着难舍之情。一位留学生小伙刚上台,便因“高颜值”引起台下一片尖叫。他叫威廉,来自国际汉语学院。他说:“我在中大学习的时间里,学会了正宗的汉语,谢谢中山大学让我领略到汉语的美妙。”

“高颜值”的威廉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纪念册(金凤 摄)
国际汉语学院的毕业生亚历山大来自哈萨克斯坦。他介绍,他的母亲是汉族人,自己对汉语有着天生的热爱,很高兴能来到中山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汉语。巴哈马籍学生NEKISHNA激动地说:“在中大学习是我的荣幸,感谢中山大学和中国政府给我这么宝贵的学习机会。我爱中国,我爱中大!”
杨孟衡自幼失去双臂,2010年以当地高考状元的成绩考入翻译学院,2014年本科毕业。今年,他受邀作为校友代表在学位授予仪式上演讲。他的演讲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演讲后,罗俊校长起立,给了杨孟衡一个长久而深情的拥抱。罗俊校长表示,“德才兼备”应以德为先,只有拥有知识、信念、追求与美好的德行,才是真正的成功。他为中大能有杨孟衡这样的校友而感到自豪,他鼓励杨孟衡不要害怕失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希望有机会常回母校看看。

罗俊校长向杨孟衡赠予“鸣谢状”
曾经和未来的“我”
或许,时光忽已远;或许,行色太匆匆。晴雨交加的毕业季里,最美的主角们用文字回望过往,细述心声。
药学院博士毕业生 严鑫

严鑫与导师
徐峻教授
中大求学五年,回首往事,感慨系之。在恩师徐峻教授的指导下,我从一个信息技术门外汉、不懂药物设计的药学本科毕业生成长为药物设计技术的研究者,我的心中充满惊奇和感恩。
依然清晰记得,2009年9月,我来到中大药学院参加直博生面试,与导师从未谋面的我心中忐忑不定。英语面试时,我意外地发现面试老师竟是徐教授本人。他穿着白色的中山装,笑容和蔼,是他的鼓励,平复了我的心情,让我从容自信地开启了这段值得回忆的征程。
我的研究方向是药物设计方法学研究,涉及计算机程序设计。作为一名计算机零基础的学生,正是恩师把自己二十多年研究生涯中积累的经验和源代码倾囊相授,才有了我的不断进步。一次,我在研究化学结构匹配算法上遇到难题,恩师便从早上8点为我讲解到晚上11点,并同我步行回宿舍,如慈父般,与我探讨科研及人生的道理。
非常幸运能在人生最重要的求学之年遇到恩师,遇到RCDD(药物分子设计与研究中心)一群志趣相投的伙伴们。我在这里成长,并从这里踏向人生的下一步重要旅程。无论在哪,这里,都是我的家。
博雅学院本科毕业生 张凡

“文青”张凡
处于终点的人,往往愿意回首溯源。临近毕业,翻检这四年的点点滴滴,最美的仍是第一次邂逅。
清晰可记,2011年9月9日,中午一点,我从珠海校区赶到南校。对于成长于关中平原的我来说,广州的天、地和我一起被加工为汉堡,天上炽热的太阳晒着,地底下湿湿的热气翻滚着,南校区参天的绿树就成了那片生菜。自然,我初进校园便迷恋上了逸仙大道两侧的大树!
下午四点,我走进了马应彪招待室(博雅学院旧址),虽然有破釜沉舟的志气,但持续半个小时的面试,不断出现意外状况。比如,甘阳老师哗啦啦地翻着我写的报名表,问道:“你小时候在农村长大,你对农村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我很正经地思索了片刻,回答道:“农村的草挺多的!”甘老师瞬间笑得前仰后合!我现在已经羞于想象当时其他老师作何感想,但我猜那一刻应该有不少个“傻”字扑面砸向了我!
不过此后的四年,也正是这样傻傻地学习生活,平淡又不失快乐。猛一回首,发现我已走过这么久……
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 和晓兰

和晓兰与地科院尹常青老师及师兄师姐在内蒙古乌海市千里山的岩石学野外工作结束后合影
2014.8—2015.6,野外。
南方,我们在高速路上飞驰进玫瑰色的晚霞里,在西湖畔的吴侬软语中寻觅古老传说的浅唱低吟,在黄山、武夷山、丹霞山看青山绿水咏叹大地的精魂;北方,我们驰骋在内蒙古无人的戈壁,在骆驼背上摇晃着大漠夕阳的苍凉,在鸭绿江畔眺望对岸断桥连接着的神秘国度。
然而这些,都还只是风景。我们穿过长江,穿过黄河,难以计数的公里记录着我们丈量祖国的距离。烈日下、风暴中以及大多数的温和日光中,我们深入乱石的沟谷,敲打一块块岩石,侧耳倾听这十几亿年前的声音诉说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我们手脚并用攀上险峻的高峰,极目远望或俯首寻觅,将从岩石上描绘下的只言片语连接成为一段地球的传说。我们在半个祖国留下了我们的脚印,也期待在悠远的地球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而我,又是何等幸运,成为这“我们”中的一员,拿上工具,背起行囊,就可以奔向远方,续写地质人的传奇。
《七月之别》揭秘
主礼教授手中那柄熠熠生辉的权杖,老建筑周围颇具现代感的“魔法摇”,毕业生和家人们在康乐园里感受到了duang~duang~的魔幻效果。而仪式前预热播放的一部短片,更是让现场的毕业生们惊叹“传统与创新的炫酷结合”。这,就是中山大学电视台今年毕业季推出的微电影《七月之别:学位授予仪式前传》。

“魔法摇”,在校园里探寻老建筑的故事(杨天益 摄)
图书馆中的神秘搜寻,怀士堂里的谆谆训诫,大草坪上的飞天扫帚,还有毕业生手捧萌萌哒的“中大狮”……这些已被中大人所熟悉的元素,先后在微电影中出现。
今年,是中山大学现行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成型的第十个年头。此间一直突出强调的“大学礼仪文化”,通过诸如权杖、毕业训词、校训、学位服等元素一一展现。微电影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适度的夸张,强化了中山先生的毕业训词和十字校训,表现出学脉的传承。
中大电视台台长覃东骏是主创之一,他表示:“我们都知道,中大的学位服相当有特色,这是融入的元素之一;还有被同学们‘玩坏了’的‘魔法学校’,这一元素也让《七月之别》更立体,更接地气。”

2015年毕业季献礼《七月之别》微电影,传统与创新的炫酷结合
2014年毕业季的《让梦飞翔——中山大学航拍片》还令人记忆犹新,2015年毕业季的《七月之别》又再次吸引众人的目光。岭南学院袁静宜为此点赞,“会飞的扫帚简直酷炫极了,不过如果特效能更加逼真就更完美了”。管理学院一位EMBA毕业生谈到:“我是70后,在我们年轻时是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的。现在年轻人思路越来越发散,视频也越来越活跃,这是这个时代的特点。”
覃东骏表示:“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我们的初衷是不变的,那就是——用十二分的真诚,给毕业生们送去一份值得让他们回味和珍藏的母校礼物。”
与最美的校园惜别
雨过天晴,怀士堂前拍照留念的人又多起来了。有一对夫妻正抱着龙凤胎对着镜头幸福地微笑,定格美好瞬间,羡煞旁人。爸爸身着硕士学位服,是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毕业生。今天,家人特地为龙凤胎穿上了红色的“宝宝学位服”,与爸爸一起庆祝毕业。爸爸兴奋地说道:“让小孩见证我的毕业典礼,是我一生中的幸福时刻。”

龙凤胎宝宝身着“学位袍”,来见证爸爸学成毕业(杨天益 摄)
大草坪上,一对身着不同款式博士学位服的夫妻引人注目。本科保研、硕博连读的妻子黄泽萱今年从法学院毕业,身旁站着穿黑黄相间博士学位服的丈夫。原来,丈夫本科、硕士就读于中山大学,今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夫妻俩一同毕业,“今年很特殊!”黄泽萱笑言。丈夫的毕业典礼,黄泽萱没能赶去见证。今天,夫妻二人穿上各自的学位服,在康乐园里与家人一起,留下最美的瞬间。

中大博士妻子与人大博士丈夫在康乐园庆祝共同的毕业(杨天益 摄)

在花墙前留下最美的身影,再向母校说一声“我爱你”!(杨天益 摄)

在毕业留言墙上留下我的掌印,一如在中大的校园里留下我深深的足迹(杨天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