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iSYSU·校友演讲】坚持与团队精神铸就成功

原中山医科大学1984届校友李太生在2014年学位授予仪式(第13场)上的演讲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李太生 编辑:刘嘉 发布日期:2014-06-27 阅读量:

        李太生,1979年至1984年就读于原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感染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副主任委员兼艾滋病组组长。



李太生校友演讲
 
尊敬的许校长,尊敬的中山医的各位老师,年轻的同学们:
        非常荣幸能够作为79级、84届中山医400多名同学的代表,参加今天的毕业典礼,我觉得非常激动,但同时多少有点紧张。感谢学校、感谢校友会给我这份非常高的荣誉。看到大家,想起30年以前,我也是从这里走向了社会。在此,借着短短的六分钟的机会,给学校的老师、各位同学汇报30年来我所走过的简单历程。
        我1984年毕业到协和医院工作,1987年读在职研究生,1993年法国读博士,1999年归国。回国15年,30年的工作过程中,我由一名普通的住院医师成长为博士生导师、感染内科主任、国际知名的艾滋病专家,仅仅用了两个途径。
        1997年在法国求学时,我和导师一起在国际上建立了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理论,被称为“人类打开艾滋病治疗希望的大门”,在Science发表的文章被他引1400多次。从1999年回国至今,作为中国艾滋病治疗临床首席专家,为我们国家艾滋病防治,我个人认为作出了比较大的贡献。原来100个艾滋病病人中有33人死亡,死亡率33%;现在经药物治疗,死亡率降低至2.4%,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都要感谢中山医,正是因为中山医五年的求学,是我梦飞的地方。没有中山医,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此,我想送给同学们几点建议,也许不正确,仅供参考。我们如何在今后的人生中取得成功,或者我认为我已经算成功的话,经验是什么?
        第一,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我举一个非常小的有关“坚持”的例子,是它造就了我去协和实习并留在协和。
        1979年,我由河南林县一个山村来到中山医,当时也就15岁,不知道怎么学习,更不懂谈恋爱,除了完成基本学习就是踢足球。我坚持最久的一件事就是送报纸。当年,年级老师给每间宿舍都订了《广州日报》,全年级400多人分布在4层楼40多间宿舍。当时老师问我能否给同学送报纸,我勉强答应了,并表示“就送半年,半年后换其他人送”。半年后没有人愿意接替我送报纸,结果我就风雨无阻地一连送了四年报纸。所以在79级同学中,我有了个外号叫“小报头”。1983年,协和来中山医选实习生,有12个名额。年级排名最前的11位选上了,年级老师把我作为“掺沙子”放在第12位,而我的年级排名仅在100多名,属于中等偏上。但正是因为坚持送报纸,老师“走了后门”,把我送进了协和。
        1999年,我从法国拿到了博士学位,在Science发表了文章,重新回到协和。虽然1993年出国前我就是主治医生,但协和不认科研、认为我的临床不行,要我从住院医师做起。没有实验室、没有学生、没有艾滋病病人治疗,没有任何条件,只有3万元启动经费。但经过15年的努力,我现在成为北京协和的“首富”,个人科研经费超过1.1亿。这些都是来自坚持。
        第二,团队精神。不管你今后是住院医师还是大学者,任何时候都要替别人着想,一定要有团队精神。协和现在的学生非常优秀,但现在的独生子女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自以为是。
        还有,就是要注意健康。健康是身体的本期、革命的本钱、做医生的本钱。我开玩笑地说,在协和即使你什么也不干,能熬30年,最起码也是个教授,但没有升职,教授与教授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在协和,教授本身不容易,成为科主任不容易,成为优秀的科主任更加不容易。所以我们也为自己骄傲。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邀请我参加这次典礼。再次希望我们年轻的同学将来再过30年,比我做得更出色、更精彩!
        谢谢大家!

        (演讲文稿由中山医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