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iSYSU·校友演讲】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外语系1967届校友端木美在2014年学位授予仪式(第5场)上的演讲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端木美 编辑:刘嘉 发布日期:2014-06-25 阅读量:

        端木美,1963年至1967年就读于中山大学外语系法国语言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欧盟协会理事,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妇女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欧美同学会妇女委员会主任、瑞士分会会长。2011年获法兰西国家功绩军官勋章,同年当选为国际史学会国际关系史专业委员会委员。



端木美校友演讲
 
尊敬的校领导,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感谢学校、外国语学院的领导邀请我参加今天盛大的毕业典礼,给我机会分享诸位学弟学妹即将走上人生路时的快乐和期待。这一殊荣令我深感荣幸。谢谢!
        我发言的题目,借用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行路难》最后两句。原诗标题“行路难”比喻世道艰难,隐喻诗人的政治失意、前途迷茫的悲愤苍凉心境。但是也暗示诗人怀着坚定信念和理想,在人生艰难旅途上继续前进,期盼终有一天能施展抱负,实现理想。我希望诸位走出校门独自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感受到艰难困惑,也能够坚强乐观、排除万难,争取实现自己的梦想。
        关于这个历程,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体会:
        一、行路艰难。不同时代的毕业生们面对不同的命运挑战。我不想回顾我们那个年代,现在的年轻学子不可能理解在当时政治背景下,一些年轻怀着梦想的毕业生要背负的压力,他们仅因家庭成份而无辜地被边缘化,面临政治、业务前景无望的困境,对行路难的体会一辈子都刻骨铭心。今天情况大不一样,也许你们会有找工作的困难,或会因为有太多的抉择而困惑,或会因为梦想与现实有差距而痛苦。但是你们处于国家最好的大环境之下,这是生存发展最有利的保障。要知道行路难是人生常态化的状况,不管什么情况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必须坚强地走下去。这是一个迎战命运、挑战自我的过程,成败则取决于你的抱负、你的意志、你的坚守。
        二、迎战命运。处于逆境时,有人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有人则坚强面对、从不退缩、迂回顽强前进,不管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就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个人的价值。这个方面,我父亲端木正是我的榜样。父亲生前是本校教授。他50年代初留法归国,满腔热情想为国效力,但是形势使得一个法学博士改教历史,而且很快就经历他始料未及的各种政治运动,跌到人生低谷。但是,他不抱怨、不自暴自弃。在失去上讲台机会、只能在图书室工作时,他也兢兢业业,并因有良好的多种外语条件而能利用好图书室资料,继续积累知识,埋头苦干。当时没有人能看到他的前途出路。然而,当文革刚结束,学术界还处于荒漠状态之时,他不但能为商务印书馆译校难度很大的英、法文著作,而且在北京大学请他代法国史教授讲课时,带去一系列关于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代等内容丰富、传达国外学术新信息的报告,一时震惊北京大学及国内业界人士。当年在北大学习的一位法国留学生多年后成为外交官,还能追述当年听课盛况,教室不仅座无虚席,而且连过道窗台上也坐了人。此后,历史学界公认他的成就。1980年,中山大学复办法律系,学校对我父亲非常重视和关心,他成为了首任系主任。就这样,他在花甲之年重建中大法律系,把工作也做得让人称道。晚年他被国家任命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海牙仲裁法院仲裁员,演绎传奇人生。这正是他挑战命运、不断努力、学有所备,在机遇到来时才能实现青年时代的报国理想,以国内少有的跨历史、法律两学科的专家身份为国效力。
        三、无欲则刚。父亲总是在在关键时刻为我指点方向。有很多事例,我就不一一列举。我只想举其中一件:在研究工作中,申请课题很重要,我曾经抱怨过社科类项目所得到的资助比自然科学少。父亲马上指出,当年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教授们生活非常清苦,一些教授太太甚至要卖首饰衣物贴补家用。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教授们还教课、写书、做科研,培养出一大批国家栋梁。现在条件好了,有了科研经费,怎么可以抱怨?以后,我慢慢理解老一代的襟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不再计较分房、待遇、经费;学会远离物欲的诱惑,安心在学术研究的冷板凳上一点点积累学术成果、尽自己力量推动学术发展。
        四、学无止境。当我们怀揣毕业文凭走出校门时,大学只为我们打下知识的基础,在工作中才知道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特别是从外语系毕业,我们只算初步掌握一种工具。人文社科类的词汇量之大远非我们在校学习的所能包括,知识层面也相差甚远。在我留学瑞士之初,体会尤深。最初上课教授们所讲内容我完全不能连贯听下来,专业词汇成了拦路虎。我需要借同学笔记、拿字典阅读老师指定书籍、到语音室反复听相关内容的磁带,每天学习超过12小时,半年多之后才勉强进入相关语境。能听懂了,但离开口参加与外国师生一起的专业讨论还有距离,学习没有休止的时候。有老同学不信,认为外语系毕业生如是说,太夸张了。事实就是如此。甚至在国外参加不同的宴请聚会,谈话主题、内容不同,要适应都有个过程。后来我有幸参加国际史学会首脑们的一些会晤,在毫无准备情况下充当翻译,每个人的专业、口音、语速不同对我的考验都是很大的。直到今天,我依然感到每天都要不断学习、不断请教,才一步一脚印地走上国际学术舞台。所以学无止境。
        五、女儿当自强。外语院校女生多、成绩好,但有时在离开学校后,一些客观因素使女性发展多有障碍。这里不详谈。我只想说女性个人需要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我多年在历史学这个成功男同事占多数的领域工作,从不敢松懈。十多年来,我作为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通过自身专业不断提高、通过对培养青年一代的高度关注、通过对高水准的国际合作的推动,取得一点成绩,因此在2011年获得法国总统颁发的法国国家功绩军官勋章。在今年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我应邀参加一系列活动,某些时候只有我一名女性代表。作为全国妇联执委,我感到有必要好好思考,如何提出关注高层次知识妇女发展的提案。总之,“女儿当自强”是我与在座学妹们分享的体会。相信有一天大家都能乘风破浪、高挂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到达梦想彼岸!
        谢谢大家!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