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25日,由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山大学承办的第五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在广东广州举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出席开幕式。此次竞赛设置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6个分区赛和全国总决赛,共有115所、(2000多名师生)举办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参加,覆盖了全国设置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普通高校的近90%。
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表示,其中41所高校的选手通过分区赛进入在广州中山大学举办的总决赛,为了确保为确保比赛水平和公正,大赛组织了140多位高水平的裁判员,并特邀了9位全国著名的医学专家担任大赛督查。据悉,在最后的总决赛中,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获得本次赛事的最高奖项。
我们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好大夫”
据了解,参加这次比赛的选手均为2009 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或 2013 年进入临床通科轮转(生产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长学制学生。对于为何选择还未有真正临床实践的学生参加,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肖海鹏教授解释道,这类学生即将毕业再在医院一年实习后,就有资格参加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由于各地教学水平的不均衡,各院校的通过率也相差较大,如何提高在校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提高医疗院校的培训水平,使我们目前全国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肖海鹏表示,组织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竞赛,是希望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医学院校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水平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向国外教学模式看齐 锻炼学生临床诊疗思维
目前,我们国家医生培训水平与其它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而这个差距特别体现在整个临床诊疗的思维,肖海鹏举例道:“比如你有没有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解释病情、有没有安抚家属、对于可能存在感染的医疗设备有没有合理的隔离处理,这些都是整个临床诊疗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本次大赛竞赛内容与国外教学模式看齐,此外肖海鹏表示,与前四届相比,这次大赛内容越来越贴近临床,不单单只考学生的某个技能操作;竞赛水平越来越高,向综合能力的培养靠拢;裁判的评分标准越来越细化,比赛项目包括130多项操作,涉及各个学科、诊疗以及基本的理论知识;此外比赛越来越真实,除了提供“模拟人”外,比赛还配有27个“标准化病人”,由真人扮演述说病例,考验学生在整个临床诊疗中的能力。
竞赛推动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已初显实效
陈春声指出,竞赛已经举办五届,从目前情况看,以竞赛推动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已初显实效:一是竞赛实现了广覆盖。近四届的比赛,每届都有110所左右医学院校参赛,占到举办普通本科临床医学教育高等医学院校的85%以上。二是竞赛为参赛院校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竞赛,参赛院校发现了临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起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三是竞赛推进了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参赛院校加大了对临床教学基地特别是附属医院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为医学生临床技能训练提供保障。四是竞赛加强了临床教师队伍建设。参赛院校进一步认识到高水平的临床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医学生的重要保证,通过参加比赛、举办比赛,培养、锻炼了一批临床教学骨干。五是竞赛推进了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编写出版了《中国大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进一步规范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竞赛中的不足,肖海鹏指出,很多学生依然缺乏整个临床的医疗思维,对于突发的一些医疗状况应对不足,这些也是今后我们各大院校要继续改善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