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对学术还是整个社会进步而言,创新是最重要的,而对人类更有贡献的是将创新科研的成果运用于临床。”刘佳如是说。
2003年进入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2008年读研,开始从事牙体牙髓病学相关研究,2010年顺利转博。这个勤奋好学、认真科研、细心临床的医学生就是刘佳。研读医科近十年,不仅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和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资助,还在就读期间发表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论著4篇,SCI收录论著3篇,国际会议论文2篇,相关论文还在国际牙科组织联盟大会(IADR)上发表。
当阳光照进心中,抓住了,奋起直追
她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天生学霸,选择口腔医学这个专业也是父亲的主意。大学的学习和体验让刘佳渐渐明白,其实读什么专业都无所谓,不同的专业都是在通过不同的途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五的临床实习给了刘佳更大的触动。她发现,现实中病人的发病并非完全按照教科书中的定式,而是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在那段时间里她认识到,像本科阶段那样博而不专、重在记忆而非思考的学习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不是简单地学习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她希望读研期间更全面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再让重生的自己去帮助临床中情况多变的病人。
研究生阶段的她更努力学习,“我想学新的东西,把以前浪费的时间补回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要风雨兼程。认真做实验,努力查文献,开始尝试科研,两年后刘佳成为一名博士生。
勇往直前,揽取一片科研星光
刘佳认为自己在博士阶段才接触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她觉得无论对于学术还是整个社会进步来说,创新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科研,刚开始我也很迷茫。”刘佳表示,“别人发的文章都看不懂,也没觉得科研有什么意思。”但当意识到科研的意义,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能力,从阅读学术论文开始。
那时的她一篇英文文章要几天才能看完,但随着阅读量的积累,刘佳摸索出科技论文的写法和结构规律,从而能够快速地找到重点。这样有的放矢地快速阅读极大地扩展了她的科研视野。她不是纯粹的阅读,而是带着分析、学习的目的,无论阅读哪个领域的文章,都会记录文章、科研的创新点。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她觅得了自己的兴趣并最终确定了研究方向。之后,刘佳除了继续关注最新发表的文章外,也开始从方法学上入手,评估实验课题的可行性。在不断摸索和反复尝试中,寻找最合适的实验方法并对研究课题进行反复调整和完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的运用开始总是不易。起初刘佳的实验设计总是有问题,思考也不全面。“做实验的过程完全就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自信心遭受了很大的打击”,当时的艰辛仍历历在目。但她没有放弃,坚持自己的科研信念,勇往直前。自己想办法,总结经验,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结果,再简化问题,推理判断并验证,修正自己的思维,再重新做实验,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得到最终结论。“既然科研开始了,无论过程有多艰辛还是要尽可能地做到最好。做人不能总是想着结果,应该注重过程和自身的努力,想着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2011年,刘佳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公派至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校区儿童牙科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同时被聘为龋病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半的时间里,她将课余时间都用在科研上,忙的时候连着几个周末都要实验,经常要在实验室待到晚上8点,甚至有时早上6点就要起床去收集实验样本。所幸,“就像开窍了一样”,从2012年5月开始到12月连续发表了三篇被SCI收录的论文,最快的一篇仅与上一篇相隔3个月。
在刘佳看来,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客观对待实验过程中每个预料之外的结果,这些结果很可能就是重要发现的开端。此外,心态也很重要,常年的学习和实验磨砺了她的性格,实验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极大地考验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问题就一定要去解决。能沉得下心,不急功近利,这也是一个研究者应有的态度。
左“临”右“理”,探寻医学之光
2009年刘佳获得了口腔执业医师资格,开始从事口腔临床。科研和临床,刘佳一直不愿将二者分个高下,二者在她的心中一样重要。
在美国时,刘佳深切地感受到美国学者更注重科研的临床意义,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而不像国内力求把结果做得很漂亮却不能应用于临床。美国学者的价值取向让刘佳更坚定了心中的理念——临床与科研必须兼顾,科研成果需要应用于临床。
科研的灵感常常来源于临床,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设计实验课题的方式去解决。理论学习是基础,很少有人能不学习理论而直接从现实中悟出来应该思考什么,可以放弃什么。然而科研作为一种手段,最主要的还是为临床服务。临床与科研相辅相成,鱼与熊掌,刘佳尝试选择兼得,事实证明她也做到了。
面对未来,刘佳并不迷茫,她要走上医学一线为病人服务,同时也将致力于临床应用性的科研,为医疗卫生事业做更多贡献。十年医学路,她一路走来,愈加坚定。她秉持信念之火,坚定飞行的方向,她是追寻理想光芒的美丽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