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进入医业时,我郑重地保证,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凭著良心跟尊严从事医业,病人的健康为我首要顾念。——《白色巨塔》
作为中山大学第二批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学生,殷子在钻研医学的近8年时间里,科研成果丰硕。殷子深感荣幸:“不仅因为我能在中山大学成就梦想,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还因为在这里,我能尽情挥洒科研的激情与青春的汗水,谱写自己博士学习工作的辉煌。”他用勤奋和努力,践行着他踏上医学之路那一刻起便对自己、对病人许下的无悔誓言。
创新研究方法,临床科研两不误
出生于平凡的工薪家庭,从小父母就给了他极为宽松的成长环境,一直以来殷子都对自然科学十分痴迷,中学时代就曾获得过全国物理、数学竞赛一等奖,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是他从小就有的梦想。父母的支持加上自己的兴趣,殷子选择了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从踏进医学院的第一天起,他就认真学习医学知识,刻苦钻研医学难题,但绝不死啃书本盲从权威,“不断去创新,不断去挑战,不断去深入,永远去坚持”,以此为座右铭的殷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
在医学界,传统的观点认为,医生就该好好干临床,临床科研两者兼顾是不可能的。但殷子却始终坚信,临床上出现的新问题最终还得靠医生通过科研自己去解决,查阅大量文献,综合各家观点之后,很多临床问题同样也可以像物理数学那样严谨化、细致化、科学化。
殷子所在的科室最经常接触到的是结直肠癌晚期肝转移的患者,教授们纠结最多的是考虑给患者做一期手术还是二期手术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引起了殷子的关注。这时的殷子才刚刚踏入医学生二级学科的行列,经验远远比不上教授。可是在殷子的眼中,书本和文献也是老师,是经过前人规范总结的结论,只要肯主动阅读文献,分析总结文献中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合并,一样可以得出相对正确可靠的结论。
于是,在导师王捷教授的指引下,凭借良好的英文功底和扎实的统计学知识,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外文文献和对世界各大临床医学中心数据库的搜索,他将全球有正式临床手术记录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不仅找到了这两种术式效果的短期安全性和长期生存率的比较结果,还第一次提出了不同术式的适合人群。最终,作为第一作者,他的研究结果在肝脏病学最顶尖杂志Hepatology(《肝脏病学》,影响因子11.7)上发表,受到了主编和审稿人的高度评价。
这次经历让他更加坚信临床和科研是可以兼顾的。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两者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临床上发现问题,搜集和整理数据后实验室去验证,得出结论之后再次回归临床,进行新的临床验证。
殷子这样说道:“想要将两者兼顾起来,除了心态上不能有不情愿的想法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强大内心。这会很辛苦,但是出的成果也会让人兴奋,发自内心地快乐。”
潜心医学研究,互助合作共同成长
回忆起他第一次发表文章的经历,殷子至今仍觉得很戏剧化。殷子的第一篇论文研究的是胆道术后胆道重建方式中T管的运用价值。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不值得探讨,但他的导师对他说:“不管是什么话题,你都可以先试着从高分往低分杂志投,这样就算没有被接收,也可以获得与世界顶尖学者之间的交流机会,积累投稿经验。”导师的鼓励让他受益匪浅,他开始思考自己与顶尖学者之间的差距,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努力着向他们靠近。
终于,他陆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普外科学最顶尖杂志Annals of Surgery、著名四大临床医学杂志JAMA旗下的Archives of Surgery、Digestion和Hepatogastroenterology等杂志上发表了自己对临床上遇见问题的各种观点和解决办法,受到国内外大学教授的高度赞赏。取得这样的成绩,殷子说,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除了对课题的良好把握和扎实的外文功底外,最重要的是不懈的坚持和不断上进的心态。
任何一篇文章,殷子在分析撰写的过程中都将其作为一件艺术品去欣赏。“当你感觉在做的不是论文,而是在画一幅油画时你就离成功不远了。所以我的心情一直都是很平稳的,当中带有些兴奋,如此而已。”
殷子并未仅仅埋头于自己的医学科研,他相信乐于助人和奉献精神也是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必备品质。他分享自己的研究方法,周边同学受其影响也积极地参与到殷子的探索研究中来,而殷子也毫不吝啬给予他们很多帮助和指导。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帮助同学修改论文,利用业余时间与大家讨论问题、请教专家,与同学共同在顶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在殷子看来,帮助同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别人眼中同学间的竞争关系在殷子眼中却是一种合作关系,良好积极的合作氛围使人眼界更加开阔。他说:“其实我们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很聪明,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这很重要,因为你如果想发表高分杂志,编辑和审稿人都是很尖锐刻薄的,要掌握住他们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质疑必须大家通力合作才行。”
注重全面发展,筑起沟通桥梁
成为一名好的医生,在殷子看来并不仅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科研素养,更要注重与病人的沟通,关爱和感知患者。“在我眼中,病人既是我的患者,也是我的老师。”这是殷子对医生和病人关系新的解读,“说是老师,是因为只有你细心去了解每一位患者,体验他们的痛苦,他们才会把更多真实的感受告诉你。”所以他很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互动,并试图与他们建立朋友关系,这样既使得患者的依从性得到提高,也使自己的临床经验更加丰富。
作为一名肝胆外科的医务工作者,殷子面对的患者病情都比较严重,经常会发生医患矛盾和纠纷。为了更好地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提高自己的能力,殷子积极参加各类学生工作和实践活动。他先后担任过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长学制入党积极分子组组长、北校区共青团工作委员会记者站站长、中山医学院长学制学生会学术部部长、党委宣传部汶川抗震救灾记者等多项职务。
汶川抗震救灾记者的工作对殷子来说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作为一名记者,殷子要将灾区的真实现状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很多灾区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很多变得沉默寡言,目光呆滞。医生的职业本能驱使他想要为这些精神上受伤的孩子做些什么。回到学校后,他倡导同学们发起了灾区儿童心理干预活动,并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到现场对灾区儿童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鼓励和帮助他们开始新的生活。
医者仁心,殷子和他的同伴们一起,怀着不断去创新、不断去挑战、不断去深入、永远去坚持的信念,为了一个美好的医学梦想而共同奋斗。他们希望,每一个医生都能心存仁爱,每一个患者都能得到最好的尊重,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最大的珍视。梦不遥远,因为奋斗未止,脚步未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