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守,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仍然让我们相信:精神无敌。
“一个有一点点爱心,有一点点担当的中大学子”,陈保瑜这样形容自己。从繁华的广州走进云南冷清的大山,他用爱心和坚持为那里的孩子带去希望;从三尺讲台回到亚运赛场,他用真和专注为志愿精神增光添彩。他是平凡的大学生,也是平凡的志愿者。
爱心助学,托起孩子的希望
2009年,云南澄江。
四年前,初次踏上这片土地的陈保瑜还不知道自己会在这里体会到怎样的艰辛,不知道会结识怎样的孩子,不知道自己会在这里书写怎样的故事。他还不知道,澄江这一片清明、安静的土地,将给他带来一生感动。
刚到澄江的那段时间最为艰难。且不谈对当地环境的不适应、对风土人情不了解的惴惴不安,单是经济上就有不少困难。当地学校只安排房间和木板床给支教教师,并且不发工资,而中大团委每月给支教队员的补助只有600元。添置了必需的生活之后,除去日常开销,补助所剩无几。陈保瑜靠着此前的一点积蓄度过了这段“困难期”。
适应了澄江的生活,陈保瑜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学生身上,走访各家各户。村里古旧的平房破败、杂乱、简陋,门口贴着早已褪色的春联,狭小的院子里堆满了废弃的柴火与砖头,屋顶上铺着遮雨的塑料布。孩子们贫困的现实深深刺痛着他的心,拨动着他敏锐而善良的心弦。
在陈保瑜众多的学生中,有一个叫雅娟的孩子。父亲出外打工有了外遇,将小雅娟和没有工作的妻子赶出家门。母女俩孤苦无依,寄人篱下。母亲仅靠帮工地上做饭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陈保瑜听说后,从自己每月补助里拿出150元给这对母女。这,是个很不容易的决定。
一个人微小的力量怎能担负起整个澄江的贫穷?陈保瑜号召他的队友一起行动起来。他们通过家访、调研,建立了贫困学生数据库,筹集了助学款6万多元,资助了百余名家庭贫困学生;他们募集社会资金,购买了3万元的爱心图书,建起澄江一中“中山大学爱心图书角”;他们还与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合作,共同筹建澄江一中多媒体素质拓展中心,开展了素质教育“第二课堂”。这些成果让陈保瑜感到莫大的欣慰。
回到广州后,热心的他没有忘记大山中的孩子,有时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因为他深知,这些孩子的困境似乎难以因他一年的支教和外界的些许帮助而真正改变。
在教学方面,他们并不能带来巨大改变;助学方面,他们也仅能暂时帮助个别困难学生。“作为支教者,我们并不是一定要把他们的教学成绩带得很出色,或是引入很多的项目给他们经济上以支持,让家庭情况得到很大改变。我们要做的,更多是通过言传身教,改变他们对未来的想法。”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他于2011、2012连续两年争取带队机会,组织中山大学领导和老师看望正在云南澄江支教服务的队员,再次回到自己曾经奉献过青春的热土,为贫困学生送衣添物,在当地组织开展了“中山大学‘一帮一’助学金捐赠仪式”。
一年支教,收获一生感动
陈保瑜虽然只是一名非专业的“临时老师”,但也同样时刻践行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刚刚接手文科班物理的时候,一次测试让陈保瑜有点受挫,班级平均分只有30多分。当地老师告诉他,这就是他们的情况。
他开始改进教学方法。上课前,他会用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来引入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再是“填鸭式”灌输知识。他不仅仅做好物理老师本份,更当起心理老师,每天都向学生们介绍“历史上的今天”,让学生们认识到每一天都有其独特意义。学生们很喜欢这位大哥哥,他也喜欢这种亦师亦友的状态。
“我自己也算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现在回头看自己的成长历程,我觉得,老师们对我的帮助都很大。当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以一个支教者的身份去回报社会时,我没有多想就选择了这条路。而我也很想亲身走到祖国西部去看一看,增加人生的历练,开阔我的眼界。”他这样说道。
他相信,“作为青年人的我们是什么样的,我们的祖国以后就是什么样的。”当这样的机会摆在面前时,他毅然选择了承担。“年轻一代要有勇气和担当,去承担起这样的义务和责任。如果我错过这次机会,可能以后漫漫数十年的人生,都没有机会、花这么长的时间,去静下心来做一件这么纯粹的事情。”
2010年的夏天,陈保瑜离开短暂停留的土地。这一年里,澄江在收获,陈保瑜也在收获。他收获了一批很可爱的学生。从前,他常以请到宿舍吃火锅作为奖励来激励他们的学习。现在他和学生们还时常通过QQ联系,每当有学生告知他最近的学习状况,他都会非常开心。
“一年,我收获了属于自己一生的感动。”他反复强调,“我要将这种感动延续下去。”
奉献亚运 完美协调零失误
2010年,广州亚运。
回归广州,陈保瑜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他努力着,希望将澄江的感动带回广州。
亚运会前,他以中山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的身份参加了“激情亚运•志愿同行——广州亚运志愿大学堂文艺汇演”的筹备,和其他队友一起担任了外联、节目筹划及后勤等多方面工作,将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服务精神融入节目当中,以鼓励亚运会志愿者们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奉献广州亚运会。
亚运会时,他们在海心沙这片亚运会最繁忙的区域,为中外媒体摄影记者提供帮助。他们是人员调配、信息传送和后勤保障的生力军,他们向世界展示了广州的热情。亚残运会时,他们又继续在奥体中心挥洒汗水。
在这3个月的志愿服务时间里,陈保瑜还独自负责组织调度全校6000余名志愿者每日往返场馆与学校间所需的车辆,每日至少调动40辆次。令人惊叹的是,他做到了100%准点无误。
这是一份极其细致的工作,他需要的不仅仅是统计,还有调度、沟通、协调与反思。慢慢地,他总结出一套方法。不同的团队,不同的场馆,繁琐的任务,每天他都需要和各团队负责人保持联系,确认第二天几点钟多少人、在哪里上车、需要多少辆车、何时返回等信息,将这些信息汇总,再将信息返回包车公司。
然而包车公司的司机每天都不一样,团队的信息也时常有变化。有时候,一些团队会在深夜突然改变包车信息,已经睡下的陈保瑜必须再打电话和包车公司沟通,即使公司已经下单,即使此时已是凌晨。
更多的时候,他是边吃饭边打电话。他说:“这个时候我还要上课,还有一篇论文要写。但还是非常享受这个经历,能让我为大家出一份力,默默服务,做好包车工。”他觉得,这份工作虽然繁琐,但却使他得到很好的锻炼,他愿意为此付出。
感召他人 用志愿改变世界
志愿者千千万万,但陈保瑜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志愿者。
作为优秀的学生干部,他的志愿服务并不局限于个人单薄的付出,他要号召更多人、组织更多人来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他要努力以期更大的改变。
在澄江,他和队员们已经通过成立“中山大学爱心图书角”“第二课堂”来帮助孩子;回到广州后,他连续两年再返澄江,为孩子们送去中大学子的帮助。
2011年,他组织学生义工,服务“广东狮子会手牵手服务队换届暨慈善拍卖晚宴”。狮子会是由社会白领组成的一个慈善团体,一直致力于社会公益和扶贫助学。这次拍卖晚宴拍卖所得全部用于慈善公益活动,资助西部家庭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学生。
2012年暑期,他组织学生赴广东河源、紫金、梅州等地,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服务活动,为当地百姓组织义诊和维修家电,开展科学种植养殖讲座、文艺演出并进行学生心理辅导,切切实实地帮助了当地百姓,带给他们知识和关爱。
志愿服务与学生工作,他一个也没有落下。作为东校区新学生活动中心的第一位主任,曾经有位同学以“表白”的理由申请活动室,他有感于这名同学的认真和勇敢,通过了他的申请,并写下祝福的话语。
回想起这些经历,他深深感慨自己的收获远比付出多,“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仍会选择支教、选择做志愿者,而且一定会比当初做的更好。”他说,他的座右铭是“一天是志愿者,一生都是志愿者”。
志愿服务是无止境的,志愿者们不会停下他们的脚步。在澄江,在广州,在河源,在梅州,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地方,陈保瑜都让我们看到了志愿精神在闪耀。他让志愿精神在更多人之间流动,添上更绚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