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中国梦·我的梦:2012中山大学年度人物】慈琪:纯真女孩的童话漂流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学生处 作者:包巧巧 编辑:刘嘉,吴梦 发布日期:2013-05-07 阅读量:

 

        翻着“好读,有诗意”的组诗《梦游的孩子》,想象中它的作者也应当是温文尔雅又俏皮的。她确实是。
        她平和、灵秀、耐心、坦诚,她爱生活、爱小动物、爱画画、爱想象、爱童话、爱写作。她是慈琪,童话诗作者,曾先后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奖项和“感动南粤校园广东省年度大学生博学人物”称号。
        3岁时她已学会简单的拼音规则,开始独立阅读故事画册。她喜欢看书,随时随地都可以看书,而且一进入书中世界别人就很难跟她搭上话。她看的书五花八门,以童话、奇幻、故事类为主。长期的阅读让慈琪有了比较厚实的文学积淀。2006年初,慈琪正式开始写作。



 

        (以下,笔者简称包,慈琪简称慈)

        “写童话是想要小朋友看得开心”

        包:在那么多的文学形式中,为什么选择创作童话?
        慈:可能是因为我太幼稚了。从小就喜欢看东西,自己看肯定要选自己最喜欢的嘛,小时候就喜欢看童话和漫画,后来觉得其它的我也看不懂。到十几岁的时候我已经把书店儿童区的书看完了。如果我十几岁开始看书,可能就写青春文学了。
        包:写童话的灵感来自什么地方?最近有什么新作品么?
        慈:我也不知道,可能是联想能力比较丰富。我以前写的时候可能比较偏向民间故事类的,三段式的写法。后来我就训练自己的联想能力,比如说,我自己写了一些小纸牌,上面画了一些雨伞啊虾啊之类的。然后抽出几张牌排在一起,就用它们来编故事。灵感来的时候,没空我就记下来,有空就写。如果没有灵感又有约稿的话就只能硬写了。
        最近新的作品是长篇小说《三界》,从去年7月份刚写完一直改到现在。是幻想类的故事,类似于《霍比特人》,西方奇幻式的风格。
        包:你有哪些喜欢的童话作家?
        慈:国内的话有一些,如郑渊洁、周锐、汤汤、李丽萍等,国外的就是卡尔维诺、舒比格……还有好多想不起来,我看书的时候都不太看名字。最近在看江绍原的民俗小品系列,他是研究风俗迷信的,有很多好玩的故事;还有托尔金的《精灵宝钻》以及别人写的研究著作《托尔金与世界大战》等等。
        包:他们的作品会不会给你带来灵感?
        慈:会的。尤其我刚开始写诗的时候,都是看别人写的诗。有触动我的句子就会使我联想到我自己的东西,然后去尝试。可能那种作品写出来不算是自己真正的作品,一般都自己藏着不拿出来。
        包:会不会出现没有灵感写不出东西的时候?
        慈:有的,这时候就逼自己想。因为他有篇幅和风格的要求,如果是幻想类的话,我就从以前写的里面找比较合适的;如果是纪实类的,比如“初中生活一人一事”类的,就只能回忆了。
        包:你写童话诗想要对小朋友们表达些什么吗?
        慈:是想要他们看得开心,既然是能让人开心的东西肯定是很美好的东西。想要小朋友看多了我的故事里美好的东西后,能够真正地在生活中注意到这些美好,不会在很无聊很郁闷的状态下做出些不好的事。
        包:童话对你来说是什么?
        慈: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了,不管爱不爱好。我就是想写童话,有些人忧郁的时候想写诗,我难过、开心时都想写童话。

        她笔下的童话世界,没有血腥和暴力,但不是没有危险和阴谋。她认为,“其实童话从另一个方面折射着现实世界,那些可怕的现实在童话中一一埋伏着,一个都没有缺少。儿童文学的意义就在于,将这些可怕的现实以不惊吓的方式告知孩子们,让他们从小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把握,世界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想要生活得美好一些,就要避开那些巫婆和鬼怪,一直向开阔、阳光的地方走。”

        “成名对我的生活没什么影响”

        慈琪说话轻声慢语,没有张狂与自傲。写作八年来,她用剔透玲珑的心去感受生命赋予的一切,然后把这些美好写进童话与诗作中。
        包:你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许多重量级的奖项,这些奖项会给你的创作带来压力么?
        慈:没有,因为是不知不觉中拿的,没有什么感觉。比如“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我的诗集《梦游的孩子》本来是去参评“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后来没有评上,我就没管它。结果出版社就把我这个作品送去参评“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了。所以我就是很惊讶。
        包:你觉得你最好的作品是什么?
        慈:一个是《梦游的孩子》诗集;还有一个就是我去年开始写的《我讲的故事都不是真的》,有一些卡尔维诺的影响。
        包:在写出了这样的作品之后,会不会担心以后再也写不出这样好的作品了?
        慈:是,我经常有。看以前的作品时就会想“唉,我那时候怎么写得那么好”,这个时候一般就是我一点灵感也没有的时候。我想可能以后就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了,但是真的写出来之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
        包:你算是年少成名了,你觉得成名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慈:好像没什么影响。我同学都把我当作一般的同学看。就我妈妈有时候会提醒我除了学习不要忘记写作。偶尔有小读者来信,有的是让我帮他修改文章,有的给我寄糖果。我大一的时候编了一本《青少年文学殿堂》,当时我蛮失望的。因为许多人说自己是少年成名,写的很差劲,而我在博客上找的那些基本上没有发表过东西的小孩子写的反而更好。
        包:在这样一个相对功利、充满诱惑的时代,你是如何做到宠辱不惊地进行写作的?有没有感到茫然的时候?你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心理障碍的?
        慈:有茫然的时候。这时候我就停止写作,去做些别的事情。做任何工作都会有茫然的时候,看书、画画、学习、玩游戏都是,适当转换就行了。写作何尝不是一种欲望的诱惑。
        包:你认为“中小学生阅历还很浅,无法写出成人作品,只适合写童话、诗歌和身边的故事,否则就是无病呻吟”,是这样吗?
        慈:我所说的成人作品时指与爱情相关的作品。这应该是司空见惯的吧。每个年龄层次都会有这样的,80后有,民国时期也有。可能他们无病呻吟,呻吟着呻吟着,以后就能写出好作品来。但是现在的青少年,既然没有阅历也没有什么苦难,那只能先练自己的敏感度了。
        包: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你对现在的语文教育有什么看法?
        慈:现在有许多小学开展童诗教育,语文老师用诗歌的形式来跟孩子讲解语言之美,以前都没有过这样系统正规的诗歌教育。如果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学童诗,有童诗的感觉,就算他们以后不往文学的路子上发展,也会比一般的孩子要敏锐一点。
        我当时高考的时候也没觉得语文有多应试,我从小就喜欢看语文书,不管怎么说语文书上的好作品还是很多的。我觉得也不能说它就是应试教育,得看老师的教育方法。至于作文,对语文有敏锐感知的人肯定能写出好作文。

        “国内儿童文学的现状已经让我很满意了”

        慈琪在创作的同时,亦十分关注儿童文学的发展。在许多活动以及不同的采访场合,她热心传授写作经验,阐述自己对儿童文学的理解。
        2010年主编《青少年文学殿堂•小作家系列(童话卷)》时,慈琪花了很长时间寻找符合年龄要求的90后童话小写手,并在序言中对他们的写作进行认真的评价。经常有孩子联系慈琪,把自己的习作或者文学社的稿子给她看。慈琪对作品要求特别严格,有时候很直接地把他们文章中的缺点指出来。更多的孩子和读者从不同的渠道读到慈琪的作品,从而燃起对儿童文学的兴趣。
        包:你对未来儿童文学的发展有什么期待吗?
        慈:我觉得现状已经让我很满足了。刚刚路过街上的书报亭,上边都贴着《巨人捕手杰克》这种电影海报。现在国外已经很强化儿童文学电影业的发展了,像《霍比特人》,还有《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国儿童文学的书已经很多了,但是动画和电影产业还没有跟上,可以的话,将那些好作品拍成电影就更好了。
        包:但是感觉儿童文学现在并不是一种主流文学形式,你对此怎么看?
        慈:虽然看起来儿童文学现在还不是主流,但是不管什么时候小孩子都是一个巨大的群体。看起来不是主流,是因为儿童文学的读者不怎么上网发表言论。青春文学看起来很蓬勃,那是因为他们都去混豆瓣了,评论多并不代表青春文学的读者就比儿童文学要多。
        包:你对现在盛行的青春文学有什么看法吗?
        慈:80后之前的人写的青春文学还不错,比如王小波和余华;80后就是模仿他们,但模仿的东西中有些也还不错;90后很少能看到好的青春文学作品。

        一切飞的、梦的、美的、爱着的、关于幸福和幻想的语言,都是童话。童话是我们年幼时睡前甜蜜的韵律,是我们长大后在城市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中觅得的一方净土。安徒生说过:“人生就是一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著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
        正如慈琪所说,儿童文学作者“在汹涌的文学狂潮之中,安静地护住了一株金色的三叶草。他们微笑着坐在路边看着喧嚣的车马奔腾而过,抬起头望望天,记录下一朵云彩的形状……几乎所有的小孩子都听过童话故事,几乎每个成年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童话的影子。那不是幻觉,不是幼稚,不是可笑的虚构,而是尚未被生活硬化的人们,在落日幽谷,在琉璃湖畔,在野玫瑰城堡,在所有能够想象出来的地方,以心灵代替双脚进行的一次最美的长途跋涉。”
        希望慈琪能够保持一颗童心,在儿童文学的道路上将心中的美好洒向世界更多的地方。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