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廖海婷、林彬彬)7月5日至7日,在学系党务秘书王迪老师的带领下,历史学系(珠海)“三下乡”实践服务队共20名本研志愿者同学前往韶关乐昌市,开展为期三日的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助力乡村振兴,活化红色资源,讲好乐昌故事”。本次“三下乡”实践队立足乐昌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深厚的乡村振兴基础,发挥专业特长,探求历史学专业在粤北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下的学科优势作用。
“乡”约韶关乐昌市,助力乡村振兴时
7月6日上午,历史学系(珠海)和物理与天文学院师生一同来到廊田镇农业产品展销厅进行参观,学习廊田镇乡村振兴的历史。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三位毕业生前辈分别从“产业振兴与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与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三个方面向师生介绍了农科院工作组与廊田镇居民在乡村振兴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富裕富足最重要的是产业与人才,廊田镇在农科院“一所对一村”产业帮扶项目下发展特色产业与农技培训,设立系列标识与商标,将当地打造成为实打实的“粤北粮仓”。指导组在廊田镇及周边地区设置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引人才、育人才、留人才”的结构性措施,筑牢人才基础,进一步推动廊田镇的改革发展。除此以外,廊田镇还将本地山水桥田等元素融入相关产品当中,并通过数字平台,从乡村产业、乡村治理、党建引领科技服务等方面统筹协调资源管理与工作安排。
驻村工作人员为“三下乡”实践队员讲解乡村振兴工作
秉持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参观结束后,历史学系(珠海)师生戴上草帽手套、携上扫把镰刀,下到田地里进行劳动,身体力行地感受乡村治理过程中的辛劳点滴。烈日当空,大汗淋漓,同学们通过双手将凌乱园圃与院子一点点开辟、清理出来,体味人间的不同滋味,方知平日生活的来之不易。
师生劳动教育情况剪影
学系师生翻越重重坎坷山路,抵达中山大学旧址所在地之一——新村。这里是三大工程类学院(建筑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曾经的教室与校舍。在这里,以卫梓松先生为代表的先辈们不畏艰辛、坚守阵地,不愿放弃教育办学与学术研究,在烽火中砥砺前行。新村与三星坪村,两个村隔江相望,滔滔武江水绵延不断,几十年薪火相传不绝。
乐昌市委工作人员与乐昌市文史专家何昆亮老师介绍中大校史与抗战校址状况
随后,学系师生前往定友图书馆,进行参观走访与捐书活动。此图书馆以杜定友先生的名字命名,是为了纪念其在图书馆事业方面的无私奉献与辉煌成就。抗战存亡之际,民族兴亡之间,中大颠沛流离,几度迁徙,而乐昌坪石就是杜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之一。在艰苦的环境下,杜先生及其同仁坚持办馆、补充藏书、开放阅读,促进了教育研究的发展与知识文化的传播。作为中国图书馆界的一代宗师,杜先生为华南地区教育火种的延续做出重大贡献。今日,历史学系(珠海)师生也将书籍捐赠给定友图书馆,共同点燃传承的星火。
王迪老师代表学系师生向定友图书馆捐赠图书,坪石镇镇长代表当地接收并赠予捐赠证书
参观定友图书馆合影
最后,师生们来到了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旧址,这个小小山包上的天文台旧址,是中山大学建造的第三个天文台。站在高台上远眺,远处的塘口村与河道在落日余晖下熠熠生辉。在聆听了老师关于这座天文台旧址的建造、发展历史的讲述后,历史学系(珠海)和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同学们合唱了中山大学著名毕业生校友黄友棣先生谱曲的《杜鹃花》。追忆旧史故事,唱响青春年华,而蓝天白云、缕缕清风,都是我们风华正茂的见证。
师生在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旧址合影
红军长征艰难险阻,忆苦思甜莫忘来路
7月7日上午,学系师生乘车行过蜿蜒山路,来到红军长征乐昌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展馆陈列内容分为“战略突围”“抢占九峰”“突破封锁”“鱼水情深”四部分,讲述了红军攻破粤汉线的过程中,在粤北韶关境内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最终取得的成就。红军西进,四路入境;险失先机,激战茶料,翻越大王山;突破封锁,占领罗家渡,攻取宜章城,奔袭白石渡……穿越近百年岁月,回望来时路,红军战士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伟大长征精神在历史的画卷中熠熠生辉。
参观红军长征乐昌教育基地合影
随后,师生们前往龙王潭生态区。龙王潭包含一条红军长征路段,经过在展览馆的参观学习,同学们在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既见证了乐昌市的秀美山水风光,更能切身体会红军长征的坎坷艰苦。
通过为期三日的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队的同学对乐昌当地的发展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队员们将结合实地调研经验,运用数据资料,为当地乡村振兴格局建设与用好红色资源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共同讲好革命传承与乡村振兴双线发展的乐昌故事。
文稿终审:历史学系(珠海) 张东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