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动态

首页 > 一线动态 > 正文

中大农学院顺利完成国家“三普”广东试点外业采样工作

稿件来源:农学院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8-31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广州8月31日电(通讯员刘兴基)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简称“三普”)的通知精神,中山大学农学院积极组织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和研究生,经过遴选入围了广东省“三普”技术支撑队伍名单。根据省里安排,7月29日至8月11日,由农学院15名师生和生态学院2名师生组成的“三普”小分队分为4组,分赴茂名市高州市开展“三普”试点外业采样工作。中大小分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高州市184个点的土壤采样,成为广东省九支队伍中第一支完成外业采样的队伍,得到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充分肯定和同行专家的好评,并为全省做了中大“三普”工作经验分享。


采样启动仪式合影(来源:农学院)

为确保科学地完成采样任务,农学院院长谭金芳教授作为技术指导,学院党委委员、农业资源利用教研室副主任姜晓谦副教授作为领队,带领小分队队员们在出发前认真参加国家和省级的培训,熟悉终端操作,强化野外采样流程及操作规范。

7月29日下午,小分队到达高州平山镇后不顾一天的舟车劳顿,立即在第一个采样点组织了现场学习培训。

7月30日第一天的采样中,各组便遇到了实际的问题。例如,山地导航仪只给出“两点一线”的路线图,而队员们要多花费半个甚至两个小时,走了很多山路才找到采样点;由于终端设备性能不稳定,在采样点存储的数据无法及时提交等。为了解决出现的问题,姜晓谦队长组织大家每天进行内部研讨交流,不断完善进步:规范化操作,固定标准流程,保持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重视底图作用,结合当地人员建议,认真规划可行线路,减少寻找样点的时间;提前规划采样顺序,先把水田采完以抢农时,避免淹水后无法采样等。随后,小分队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采样模式,各组每天的完成采样点从初期两三个增加到六七个。

现场示范(来源:农学院)

谭金芳教授以身作则,和大家一起爬山过坡,始终严格程序、规范操作,成为采样队的教科书。陈昊、柳淑蓉老师带领的一组,天黑了仍坚持留在采样点,待终端设备保存的信息无误后才收工下山。姜晓谦、张晨成老师带领的二组,为了确保在地势陡峭的电子围栏内采样,一路翻山越岭,鞋子都磨坏了两双。张晓艳博士带领的三组采样途中突遇暴雨,大家毫不犹豫地将蛇皮袋盖在土壤样品上避免被淋湿,自己都被淋成“落汤鸡”。袁超磊与孙宇晴老师带领的四组中午躺在镇政府办公室的椅子上休息,陈景光老师带领学生们徒手将在路面打滑的采样车从泥潭推出而弄得满身泥浆,只为确保有足够的时间采样。

队员们严谨认真、乐观向上的采样态度,感染了当地农技人员、村干部和司机师傅等。他们除了本职工作之外,还主动帮助咨询路线、挖坑采样,都以能够为国家“三普”出一份力而自豪。

采样现场(来源:农学院)

外业采样仅是“三普”工作的一部分,后面还有很多任务。经过外业采样的洗礼,师生们进一步坚定了为国家“三农”发展奉献和为农业现代化奋斗的信心。相信在全国“三普”工作收官时,中大农学院师生一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文稿终审:农学院 程月华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