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广州9月3日电(通讯员蔡晓岚)8月23日至26日,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广东省汕尾市及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展系列活动。该团队以“红色热土,绿色希望”党史学习教育团为主体,由学院院长孙连鹏教授、党委书记甘远璠、党委副书记彭灵灵一行带队,参观了红色教育基地,组织了校政座谈交流,参访了污水处理厂,开展了科普宣传,进行了支教活动等,结合成员特点和专业特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播散绿色种子,助力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专业实践
8月23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结合专业特点推进校政合作,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一行前往汕尾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参观学习,回顾彭湃等英烈的革命事迹,感悟革命先辈精神伟力,汲取奋进前行力量。在彭湃雕像前,甘远璠书记带领师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在庄严仪式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参观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合影(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随后,师生一行人来到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汕管理局进行座谈交流,局长陈辉杰,副局长陈玉轩、沈斌生及相关科室负责同志参加座谈。双方就党建引领专业实践、生态环境管理经验与生态治理技术、团组织建设与青年人才培养等展开交流。
座谈会现场(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师生一行还前往汕尾市西区污水处理厂参观学习,实地听取污水处理厂负责人讲述城市生活污水的治理流程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孙连鹏院长现场向学生介绍了市政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的工艺原理与运行情况,期望同学们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和人民解决实际环境需求贡献力量。
参观污水处理厂(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晚上,学院师生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汕管理局青年团员联合开展“红色热土,绿色希望”党史学习教育暨“无废城市”生态科普宣传摆摊活动,通过趣味游戏、宣传折页、现场答题等形式,与当地居民积极互动,传播党史知识与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科普宣传摆摊活动(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8月24日上午,师生一行来到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圆墩村,走进村里的“四点半”课堂,开展支教活动。支教队员通过播放影像资料、族谱绘制、趣味竞答等方式,讲述了彭湃的革命事迹及其家族一门多烈士的英勇壮举,在小朋友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
党史教育课堂(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8月25日,支教队员们带领7位中小学生进行了一场研学参访,围绕“红色热土,绿色希望”的主题,先后前往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彭湃烈士故居参观学习。支教队员向小朋友们讲述了发生在海丰县的红色故事,通过现场教学,增进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对党史的了解。在支教队员的带领下,少先队员在彭湃烈士像前敬队礼,向彭湃烈士致敬!
为了传承革命基因,让红色种子生根发芽,支教队员选拔当地学生组建了一支少年红色宣讲队,通过组织研学之旅,开展“家乡党史我来说”主题活动,拍摄党史故事宣传片,让红色故事代代传颂,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组建少年红色宣讲队(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绿色种子生根发芽
支教队员结合专业特色,设计了环境科学课堂。支教队员、博士生吴俊良为小朋友们带来了“双碳知识小课堂”,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温室效应对地球带来的影响,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政策,向小朋友们宣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支教队员、本科生李岱睿开设了实验课,利用酸碱测定小实验和自制净水器净水实验,激发了小朋友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支教队员、本科生潘伯菊以“身边的环保”为主题,上了一节有趣的废物改造手工课——“变身吧!快递盒”,小朋友们大胆动手,将快递盒改造成书立、笔筒、收纳柜……小朋友们在课堂中感受到了动手创作学习的魅力,增强了珍惜资源、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
环境专业课堂(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英雄正气浩然长存
8月26日,团队师生来到汕尾文天祥公园,缅怀爱国诗人文天祥。一百多年前,曾就读于中学的彭湃常常到此朗诵文天祥的爱国名著《正气歌》,以此勉励自己。一百多年后,团队师生在此再次朗诵《正气歌》,感悟浩然正气和爱国情怀。
团队师生于文天祥公园朗诵《正气歌》(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党史学习教育、支教活动等,走进乡村、深入基层、走上讲堂,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团由院长孙连鹏教授、党委书记甘远璠、党委副书记彭灵灵和辅导员林天杰担任指导老师,由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组成,是2022年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团队。
文稿终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甘远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