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刘富林)美育,是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为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进一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国际翻译学院专任教师第一党支部组织开展云端美育活动,让葫芦丝音飞入红塘村,抒写脱贫攻坚的山海情。
云端美育,吹出葫芦丝的山海情
葫芦丝,是傣民族历史悠久的笙簧乐器,可谓是云南大山里土生土长的艺术瑰宝。然而,在红塘村大摆田完全小学里的葫芦丝,却承载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山海情。
阳光透过淡粉色的窗帘映亮了整间教室,孩子们端坐在座位上,手持葫芦丝练习《月光下的凤尾竹》,抬头专注地聆听老师的讲解,不时低头打量桌上的乐谱,悠扬飘逸的乐声回响在每一个角落,让人恍惚间如置身在月下竹林。这样如诗如画的场景,不是发生在城里某个兴趣班,而是在大山深处的村小里。若有人驻足往教室里看去,就会惊讶地发现教孩子们吹葫芦丝的老师不在讲台,而在千里之外的云端线上。
小学生在葫芦丝课堂上演奏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曾经的省级贫困村的孩子们能够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这背后是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专任教师第一党支部的教育帮扶。“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而美育事业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
目前乡村美育事业较城市仍有较大差距,除了理念上的重视程度不够外,经费短缺和师资匮乏也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大摆田完小校长杨卫林介绍到,由于大摆田师资匮乏,只能保证各年级语文、数学老师数量足够,缺乏英语、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教师资源,素质教育开展条件不足。
为让美育“飞入大山村小里”,国际翻译学院专任教师第一党支部积极动员,向红塘村大摆田完全小学捐赠了葫芦丝,并突破地域限制为孩子们邀请到了国家一级演奏员陈颖丽团队的老师云端授课。在乐器的考虑上,国际翻译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没有引进“洋”乐器,而是充分发掘了滇西民族文化特色,选择了扎根云南大地的葫芦丝,以期在美育中唤醒村小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国际翻译学院师生访谈大摆田完小学生
春风化雨,以美育人
在国际翻译学院专任教师第一党支部的推动下,葫芦丝云端课堂已经在红塘村大摆田完全小学开展了两个学期。2021年10月,国际翻译学院戴凡教授带领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创意写作与翻译”的6名本科生和6名研究生,前往大摆田完全小学观摩五年级学生的线上葫芦丝课,领略民族音乐走进乡村课堂。2022年8月,在国际翻译学院“青春译行,育梦凤庆”三下乡实践队组织的暑期夏令营中,几名大摆田完全小学的孩子已经可以毫不胆怯地向大家吹奏葫芦丝名曲。从刚刚接触的拘谨扭捏,到如今的落落大方,艺术的种子已悄然在村小孩子们心中萌芽。
2022年暑期三下乡期间,学院师生在走访村小教师的过程中了解到,经过一学年的葫芦丝教育,能够明显感受到大摆田完小的孩子们性格更加开朗。
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下,远在海边的国际翻译学院师生为大山深处的村小学童探索着“春风化雨,以美育人”的新模式,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美育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美育绝非一日之功,国际翻译学院将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地继续耕耘,在大摆田完小的葫芦丝声里续写这段山海情。
文稿终审:国际翻译学院 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