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广州7月10日电(通讯员肖思诗、宋玲玲)7月5日下午,教务部、校团委和党委学生工作部联合举办中山大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校党委副书记余敏斌教授、副校长刘济科教授及学校学生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劳动教育教研室成员、各院系劳动教育工作小组组长和副组长、院系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组组长和副组长等近百人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主会场、珠海校区分会场、深圳校区分会场共同参会。会议由教务部教学发展处(思政课程管理办公室)处长黄林冲主持。
广州校区主会场
左图:珠海校区分会场 右图:深圳校区分会场
首先,刘济科副校长作了题为“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提升劳动教育育人实效”的主题讲话。他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山大学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了“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劳动教育教研室、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教学大纲、特色劳动教育”五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他强调,劳动教育重点在劳动,根本在教育,要注重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上破题出新。他指出,牢牢把握育人导向是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宗旨,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点,切实体现时代特征是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效果的关键,希望各院系继续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充分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扎实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开展,切实提升劳动教育育人实效。
刘济科副校长讲话
在院系代表交流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经验环节,博雅学院副院长王承教介绍了学院已开展十多年的“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通过与校外单位合作,组织学生在婺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脚踏实地地劳动一个月,坚持出版《博雅下乡专刊》等,深化了学生在课堂、书本里认识到的中国社会,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农学院党委副书记胡罡认为农业与劳动教育存在着最天然的联系,分享了农学院开展“一分田”等特色劳动教育,实现了从树立劳动教育观、开展专业认知实践到服务乡村振兴的“闭环”劳动教育目标;学院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运用专业知识、增强服务意识和技能,实现“学有所用”。大气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游顺勇谈到,学院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等高水平教学平台的劳动教育功能,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校外资源,与地方、社区合作共建学生劳动实践平台,推进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拓宽劳动平台空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机会。学院现有学生900人,人均志愿服务时长达40.3小时。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林天杰介绍了学院开展以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核心内容的劳动观教育,以提升环境类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生产劳动教育,以参与科研教学环境、生活环境维护为特色载体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和以宣传生态文明思想、体验生态环境工作实践为目标的服务性劳动教育相关情况,学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了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中山医学院团委书记刘少静展示了学院设计制作的“本科生劳动教育培养情况记录本”,设置劳动技能、榜样力量、健康中国、学术训练四大选修专题内容,结合医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培育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医学专业必备的医疗健康技术。哲学系党委副书记王莉婧和团委书记许丽在茂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镜头实地实景展示了哲学系“耕读研学 五育融合”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情况。哲学系通过农耕劳动实践、劳动经典研读、农村社会调研等多维度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引导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会议最后,校团委副书记胡晓明受校党委副书记余敏斌委托作总结讲话。她代表余敏斌副书记高度肯定了目前学校劳动教育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学校劳动教育发展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把握时代性,坚持“育人导向”。要及时更新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劳动教育手段、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建立完善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二是注重协同性,形成“育人合力”。要探索构建集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于一体的综合育人体系,建立各方通力协作机制,形成“育人合力”。三是赋予创造性,增强“育人效果”。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推进“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
接下来,教务部还将会同校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组织各院系开展劳动教育阶段性总结,对各院系劳动教育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对工作成效显著的院系,树立典型,宣传推广。
文稿终审:教务部 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