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跨学科:观点、案例与经验——我校首届人文社科跨学科工作坊举行

稿件来源:人文社会科学处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07-10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刘时、陈诗诗)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落实学校在主题教育调研期间形成的一些共识和举措,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近日,我校举行了首届人文社科跨学科工作坊。本次工作坊围绕“跨学科:观点、案例与经验”这一主题开展,由中山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学校人文学部、人文社会科学处共同举办。学校副校长谢湜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张伟教授、学校人文学部主任陈少明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李善民教授、社会科学学部主任肖滨教授等出席本次工作坊。来自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外国语学院、哲学系(珠海)、岭南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院系的14位跨学科专家学者参与座谈交流。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张伟教授主持本次工作坊。


张伟教授围绕学校组织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方面介绍了本次跨学科工作坊的活动背景。他表示,当前人文社科发展须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的统筹规划,推动“学术集群”的形成,通过组织各类高水平跨学科沙龙、工作坊、论坛等活动,鼓励学术论辩和学术交流,积极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探索学校人文社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他也对大力支持本次工作坊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围绕跨学科的观点与方法、学术史上有关现象或个案的分析,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成果、经验介绍等方面,畅谈“何为跨学科”。

与会学者交流畅谈

陈少明教授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一个字帖的经典化现象。他以《兰亭序》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了这幅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起伏历程,包括诞生、隐没、再现、扩展以及成为文化遗产的发展过程。同时,他以"临"与"摹"作为切入点,探讨了书法艺术的传承和书法传统的形成。他认为,字帖的意义体现在不断被临摹的过程中,被临摹者加入个人的书法特征。临摹者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原作者的精神活动,让临作呈现双重个性特征。这个字帖经典化的过程,有助于揭示“存在”状态的多样性,以及物品与作品,文章与书法等多层次的问题,对如何理解“存在”这一形而上学核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他强调,从不同学科出发,研究问题的视角、所涉及的知识大不相同。跨学科的意义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相互协作,更重要的还是思想间的交流,是把某种思想运用到其他领域所获得的结果。

刘志伟教授结合他个人的研究经验,分享了他在中国社会史的研究中,如何与“人类”对话,形成“历史人类学”这一跨学科的旨趣。例如,施坚雅以人的互动形构中国社会网状交叠层级体系的理论,形成了他对区域史的理解;弗里德曼从人类学功能主义方法去研究系谱结构,提出“同质性的单系继嗣群体成为高度分化的异质性社会组织形式”这个谜要从历史学去解释,这启发了他对宗族的研究;华德英提出的意识形态模型,促使他思考其如何成为解释中国社会文化多元性与文化大一统关系的基本理论范式。

陈伟武教授从“学者前辈榜样”“个人学术经历”和“中文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开展交叉研究的必要性”等三个方面进行分享陈述。他认为,要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离不开时代所产生的背景。要从文字演变和发展的眼光考察古文字中的相关概念,必然也离不开其他学科背景的支持。这充分体现了中文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开展交叉研究的必要性。

李善民教授就“如何培养跨学科人才”这一问题表达了见解。他表示,面对当前各知识领域的快速变化,单一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容易因学科视野的限制难以满足复杂的社会需求。学科整体的提升不仅仅需要工具层面的改进,更需要思想层面的引领。他强调,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点在于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肖滨教授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向与会人员介绍了社会科学学科内部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他表示,要推动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寻找学科间具有共同性的研究方向,建立学术朋友圈;二是组建相关议题的工作坊,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三是举办相关的学术会议和论坛;四是利用前期的交流促成跨学科成果的成功转化。

吴重庆教授作为《开放时代》的特约主编,向大家介绍了综合性学术杂志的办刊经验。他认为,跨学科交叉的学术刊物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科论文的拼盘汇总,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以学术关怀社会,从学科性学术转向问题性学术,推动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知识生产。

陈建洪教授结合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展开了对中国传统中“圆与方”的讨论。他表示,相较于从“自我”到“天下”的同心圆体系,环形的“方”对于理解我们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下观念、地理观念和社会观念显得更为适合。

费晟教授就“如何建设具有中山大学特色的跨学科区域国别研究”这一主题陈述观点。他表示,要做好区域国别研究,一是要尊重本土特色,凝练研究方向;二是尊重基础研究,支撑对策议题;三是尊重既有学科发展规律,以促进专长交流为抓手谋跨学科合作;四是要发挥好学部和科研平台的力量,整合各领域的学术与校友资源。

张文义教授介绍了跨学科学者贝特森的研究如何始于人类学、又奠定了一个从“民族志走向人类学”(即从“个案经验”到“超验理解”)的跨学科研究方案——寻找一个横跨各个学科的研究问题,以之连接各学科面对的单一现象,从而得出超越各个具体研究领域的新见解。

潘大为副教授以原野跑步为喻,从跨学科的开放性、不确定性,以及跨学科研究所需的合作精神与谦卑精神出发,生动形象地向与会者阐释了她在医学人文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收获的经验和感受。

陈颀副教授以学术史和个人的研究经历为基础,在强调专业性和法条解释的法学方法之外,融合法律之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生动展现了法学与文学融合的可能性,并借由文学经典传承与古典礼法的历史语境抛出了进一步讨论的话题。

徐翌茹副教授结合应用语言学、临床医学及护理学等相关学科,向大家介绍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互动能力研究及护理对策,并从实证研究方法、数据平台建设、临床应用前景、安宁疗护思路等多个模块开展论述,同时对跨学科的发展方向、建设试点、国际合作和成果发表等方面给予建议。

张潮副教授以《跨学科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学术合作的初步思考》为题,从“跨学科研究的类型与门槛”和“跨学科学术合作何以可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他表示,跨学科研究要注重现实问题、理论问题、经典问题等不同问题层级,通过跨学科交叉之间的对话与提问相互促进、形成勾连。

谢湜副校长在总结发言中谈到,跨学科交流是不同学科之间互相“唱和”的方式,是对既有学科范式的一种反思,也是对不同学科自身的革新,需要不同学科之间互相保持开放的态度。他表示,只有找到学科之间新的联结和断裂,处理好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批判学科、继承学科之间的关系,避免将交叉学科“目录化”,对学术争鸣保持鼓励态度,才能重塑学术的生态,推动跨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文稿终审:人文社会科学处 张伟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