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方成伟、张剑)11月1日,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世界银行集团、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共同发起的2023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公布了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获奖结果。在学校定点帮扶工作办公室的支持下,我校旅游学院副教授刘逸牵头申报的《旅游可持续升级带动乡村减贫致富——中山大学定点帮扶的“凤庆计划”》在800多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全球最佳减贫案例,高校案例仅10个入选。
我校在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中荣获最佳减贫案例
刘逸副教授在大会介绍“凤庆计划”
获奖证书
根据教育部工作安排,中山大学自2013年起定点帮扶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凤庆县位于滇西南,是滇红茶的发源地之一,有滇红故里之称。县内拥有 51.61 万亩茶园,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滇红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地。凤庆县生态风光优越,但旅游资源未得到较好开发。我校党委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学校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当地实际,积极整合校内优势学科资源,由旅游学院专家教授指导帮扶凤庆县进行旅游开发与升级。2019年,我校旅游学院刘逸副教授牵头的团队提出“凤庆计划”,以“平凡乡村的旅游可持续升级”为发展理念,旨在实现乡村产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改善资金缺乏和融资能力弱的状况、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
针对凤庆县域的不同发展形态,团队采取了不同帮扶模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效果。
一是“指导-有序突破式”帮扶模式,对于自主发展意愿强、缺乏突出旅游资源的村子,如凤庆县中和村,团队确定了一个开发方案,由村入股土地,集体、个人、合作社分别出资,共建“云上花海”项目,村民自主设计、建设,走出旅游业发展的“草根之路”。
“云上花海”景区
我校师生开展售票人员技能培训
二是“协调-资源引入式”帮扶模式,对于拥有独特茶旅资源、缺乏突出经营能力的村子,如凤庆县锦秀村,团队采取外来企业、村集体共同出资成立村旅游发展公司的方式,引入外部资源帮助提升村民的自主经营能力,增加村民茶产业收入,创造茶旅就业岗位。
锦秀村景区规划设计方案
三是“主导-孵化培育式”帮扶模式,对于茶园经管普通、缺乏旅游资源禀赋的村子,如重要茶产地凤庆县红塘村,团队以“茶旅融合”为主攻方向,直接指导红塘村旅游发展,建立红塘村集体茶厂,派驻茶旅专家团队,指导学生成立“逸仙茶事”创业孵化团队,帮助打造自主品牌。
村民代表、村集体茶厂和我校师生团队签约建设“茶香小村”
中山大学帮扶培育的第一款滇红茶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凤庆县相关成果案例先后入选2022年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和2022世界旅游联盟Top50优秀案例。
实践证明,“凤庆计划”是可持续可推广的乡村旅游减贫模式。
十年来,经过一批又一批中大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山大学全校师生对定点帮扶凤庆县的工作认识越发深刻、方法更加成熟、热情更加高涨,中大干部师生在帮扶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变成了立德树人的大课堂。新时代新征程,中山大学将心怀“国之大者”,继续用心用情用力,为凤庆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稿终审:校工会 许东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