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标识性概念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学术论坛举办

稿件来源:人文学部 编辑: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4-11-27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何擎宇)2024年11月11-13日,“百年中大,继往开来”创新发展论坛人文学部分论坛在广州南校园梁銶琚堂第一会议室举办。论坛以“标识性概念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主题,由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人文社会科学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共同举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合影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哲学系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张伟主持。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历史学系教授谢湜,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哲学系教授陈少明为开幕式致辞。

张伟教授主持开幕式

谢湜副校长指出,本次“标识性概念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论坛,是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故而这场论坛不仅是一个思想的交流地,还是一场难得的欢聚会。孙中山先生曾说:“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言犹在耳,振聋发聩。是以百年以来,中山大学人文学科的发展,始终看重从古文化中、从人间社会之中挖掘“旧材料”,建设“新学问”,用现代的方法回望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谢校长表示,今天我们探讨标识性概念,便是要在本土历史演进和政治实践中,搜寻为学人所用,且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的概念,集众人之力,启迪思维、凝聚共识,从而助力人文学科以及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探索未来之发展道路。

谢湜副校长开幕致辞

陈少明主任在致辞时表示,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标识性概念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之所以强调“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并非在宣示某种“主权”,而是因为近百年来,大部分文科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都建立于西方知识渗透的基础之上。这导致如“形而上学”等源自中国的概念,在用来翻译、对应西方概念之后,变得不再单纯。诚然,概念的引进和互通对建立中国现代知识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然其终究因外来而无法反映我国本土经验、知识之全貌。在此意义上,让我们的知识更符合中国的经验便尤为必要。因此,我们探寻所谓“标识性概念”,实际是从一些人们习焉不察的“词语”入手,挖掘其理解社会文化之可能价值,积水成渊,或可助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之搭建。

陈少明主任开幕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旋即展开论坛主题报告,至13日上午,共展开四场报告及研讨,来自校内外的14位学者作了主题发言。四场报告和研讨结束后,举行了论坛闭幕式。人文学部副主任、外国语学院、国际翻译学院院长常晨光主持闭幕式。人文学部副主任、哲学系教授吴重庆作总结发言,人文社科处处长、哲学系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张伟为闭幕式致辞。

常晨光教授主持闭幕式

吴重庆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论坛是横跨中山大学两个世纪的论坛,新的百年,新的征程,在不断向前书写的历史画卷中,当下的你我或可通过对“标识性概念”的不断挖掘,为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一份绵薄之力。近代以来国家贫弱,大量外来词汇如洪流般涌入,原本的词汇或被覆盖或经变异。如何洗涤语词,找寻中国文明的独有脉络,是我们做“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的初心。但独特意涵并非标明中国的特殊性,因为这些概念往往也具有普适性。吴重庆教授认为,真正的标识性概念不仅有强大的解释力,同时也有强大的构造力。这样的概念越多地从过往的泥沙中被淘洗出来,一个所谓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也许就会慢慢清晰。

吴重庆教授总结发言

张伟教授致闭幕辞。他表示,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我们无法不讨论西方语词、概念在中国的对应,但如何在这种翻译、对应中丰富自身的内涵,保有自身的价值,是每一位人文学者需要深思的课题。张伟教授还指出,对标识性概念的探索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语词的表面,还必须落实为现实中具象的实践,亦即对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发挥其实在的独特意义。在中山大学新的百年征程里,我们亦将带着这份人文的信念与坚持,以满腔热忱,破浪前行。

文稿终审:陈少明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