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数学学院(珠海)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数学研究领军人才和应用创新人才,积极推动“五个融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为时代发展输送优秀数学学子。
德育与智育融合
数学学院(珠海)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细化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各环节中,为党和国家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德才兼备的数学人才。
学院党委专题研究“第一课堂”课程思政工作并进行统一部署,加强思政课程的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党支部、学工办的作用;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举办课程思政培训讲座,进行海洋科学、数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的展示;定期对学院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进行总结思考,推动精品思政课程建设。其中,《数学分析》《几何与代数》《常微分方程》三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充分将数学历史和人物介绍融入课程内容,将德育融入智育,浸润学生心灵。
课程思政案例展示报告(来源:数学学院(珠海))
学院全面开展第二课堂思想引领,以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主题团日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政教育,让理论培训“实”起来,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学院团委通过“红色经典”阅读、“红色基地”教育、“红色足迹”寻访等形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团委指导下,各团支部围绕共青团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团日活动,进一步落实党团班一体化建设。近期,通过“青年大学习·一起学党史”系列网上主题团课,形成青春向党、奋斗强国的浓厚氛围。
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开班仪式(来源:数学学院(珠海))
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科建设是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则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依托,更是检验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学院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通过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作为珠海校区“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与广州校区数学学院共同建设一流数学专业,按照一流专业的标准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专业;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发挥学科支撑优势,孕育和发展“四新”专业。
学院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优化拔尖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数学学科优势,构建分阶段、分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励原创”的人才培养理念,一、二年级进行大类培养,夯实专业基础,第四学期末进行专业分流;致力于打造“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引导优秀数学人才的专业深造。
我院学子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获奖(来源:数学学院(珠海))
学院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助力珠海校区人才培养。根据学科规划和发展需要,学院筹备成立公共数学教研室,包括高数一教研室、高数二教研室、文科数学教研室、线性代数教研室、概率统计教研室。通过教研室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院对公共数学教学的全程管理。
陈秀卿教授开展高等数学辅导课(来源:数学学院(珠海))
科研与教学融合
学院积极推动高水平科研创新优势与高质量人才培养之间的结合,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院推动教授上讲台,实现全体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推动知名资深教授讲授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大力引进海内外青年学者,鼓励其结合个人学术经历言传身教,为本科生带来数学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学科知识。
学院注重将教师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开设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课程,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鼓励教师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过程;邀请不同专业的著名专家教授,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最新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田刚院士“欧拉公式与计数几何”主题讲座(来源:数学学院(珠海))
学院建立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基于教师科研项目中的课题,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不断提高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的质量。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20级4个大创项目(1个国家级、1个省级、2个校级)成功通过结题验收评审,其中1个国家级项目答辩结果评定为优秀。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学院注重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融合贯通,使两个教育阶段更好衔接,让更多学子进入足够的培养周期,向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队伍挺进。首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61.5%,研究生就业率100%。
学院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对本硕共享课程进行统一编码,在本科高年级阶段设置研究生课程,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修读。在2020级数学大类培养方案中,设置了6门本硕共享课程,分别为现代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数论选讲、复分析、代数拓扑、泛函分析、代数学。
学院致力于营造本科生升学深造的浓厚氛围,通过师生午餐会、学术沙龙等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鼓励学生进一步深造;建立拟深造学生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保研经验分享、留学指引、考研指导等,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培育学生求学深造的良好学风。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数学学院(珠海)立足三全育人构建大思政格局,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包括“数马学堂”“学业发展工作室”“卓越导师”、i数创科研项目、劳动实践课程等具有影响力的学生品牌活动,与第一课堂互动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源:数学学院(珠海))
“数马学堂”自2016年成立以来共培育五期242名学员,占全院团员数量42%。通过不断完善学分制培养方案,采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达到一定学分结业后,才可进入党员发展对象考察。通过“数马红研”读书分享会、党章学习、寻访红色足迹、“数拓视野”、重走长征路等项目,探索更加成熟的团员推优入党机制。现已培养结业93名优秀学员,举办各类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素质拓展等83次。
学院设立学业发展工作室,为本院及珠海校区其他院系本科生长期提供学业辅导。学院择优遴选的18名本院学生已向将近70名学员提供辅导,累计服务250个小时,书写备课笔记近300页,充分发挥了朋辈互助的力量,提升了整体专业学习的质量。引导学生专心学术,
学院科研育人有特色、显成效,大力支持本科生开设讨论班,研读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学业发展工作室的工作坊为单元,开设了点集拓扑、复分析、交换代数三个主题讨论班,积极开展数学建模系列辅导,开展两届“i数创”科研项目立项共计30个,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交叉学科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老师对学生科研实践项目的融合指导。
文稿终审:数学学院(珠海)孔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