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学科·专业】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顺势而建 勇立潮头,做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稿件来源: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编辑:孙琛 发布日期:2021-06-10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肖永清)公共卫生是一门以医学为基础,以多学科交叉为手段,通过促进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参与,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的科学;与国家安全、社会发展乃至人类命运紧密相连。

顺势而建 勇立潮头

2017年4月,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正式成立。学院是以传染病防控为特色,聚焦学术前沿、融合交叉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知识和公共卫生理论,掌握实用健康促进技术,具有活跃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领导力的公共卫生领军人才。

经过4年多的建设发展,学院已经具有完备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且拥有一支以海外引进人才为主体、包括国家级领军/青年杰出人才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他们年轻有为,充满活力,担负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使命。

未来,学院将充分利用学校深厚的医学基础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专业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培养新时代公共卫生领军人才。

理论实践融合 学科特色鲜明

公共卫生学院(深圳)与国家、省市疾控单位,以及各卫生监督单位建立和保持紧密合作。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附属第八医院同样坐落于深圳,强大的医科资源为学院医学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实习、见习及科研合作提供基地保障。

学生报告、老师点评的学术午餐会(来源: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新冠肺炎疫情伊始,学院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发挥专家优势,为国家公共卫生政策建言献策;积极参与深圳市疫情调查、实验室检测、科学研究等工作,利用高校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学院专家接受健康报、中新网等多家媒体采访,回应百姓关注热点问题。

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以病原与传染病防控为特色的1+N学科布局,为学生升学深造提供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截止2020年底,学院教师人均获批研究项目(含国家级项目)的竞争性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迅猛的科研发展势头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教学融合 培育全面发展医科人才

公共卫生学院(深圳)以中山大学医科优良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基础,进一步创新优化,突出传染病防控特色,加强学生疾病防控应急处置和流行病调查现场技能培训和领导力培养,建立本-硕贯通培养体系,形成从本科生优秀人才到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学院优化MPH培养模式,启动DrPH专业博士培养,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领军人才。

学院院长舒跃龙教授指导学生实验(来源: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后疫情时代,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深度交融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学院致力于深化与中大医科各附属医院的深度合作,在预防医学专业的临床理论课教学、见习及实习方案、临床教学改革和研究生实践技能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起公共卫生学院与医院的合作育人机制,共同培育全面发展的医科人才。

学科交叉融合 紧跟前沿领域研究

新时代,公共卫生是一门高度交叉融合的学科,以医学为基础,以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为核心,融合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计算生物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

学生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病毒学研究(来源: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在研究的前沿领域,通过人群大队列和大数据的宏观方向与人群疾病致病机制的微观方向相融合,通过疾病相关的人群和机制研究,可研发更加精密的防控技术,形成更全面的健康防控策略,守护人民健康。

为国家社会培养公共卫生卓越人才

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旨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与社会需要、符合“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目标的人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服务意识的公共卫生时代新人。

研究生毕业师生合影(来源: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学院通过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在病原与传染病防控、流行病与系统生物学、营养与食品安全、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卫生毒理、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领域不断精进,打下个人事业发展的坚实根基。

公共卫生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单位、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际卫生机构等行业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文稿终审: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汪宗芳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