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聚焦升学深造】旅游学院:以本科生导师制为牵引,推动学生学业发展和升学深造

稿件来源:旅游学院 编辑:郑燕丽 发布日期:2020-12-06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 我校旅游学院成立于2004年,于2006年创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十多年风雨兼程,本科生导师制不断探索、改进、完善,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金字招牌”,广受师生欢迎。近年来,学院围绕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总结本科生导师制多年的经验基础上,于2019年修订了《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规定》(下文简称“《实施规定》”),为本科生导师制进一步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

师生双选,夯实学生学业发展基础

学院目前有34名专任教师,根据《实施规定》,所有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在编在岗专任教师均自动获得本科生导师资格,应指导一定数量的大三和大四本科生。目前在读大三大四本科生人数为576人,平均每位导师指导16到17名本科生。

导师组会(来源:旅游学院)

学院专门组织召开双选会,在本科生大二学年结束之前,让导师们和学生们互相了解。原则上采取学生先行填报有序志愿、导师再行选择确定的双向分配方式,在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志愿的前提下,由各系进行配对,制度公开,程序公平,最终“一对一”确定师生对接情况,并上报学院教务备案。每位学生在大三前确定一位导师,并从大三学年度开始到最终完成毕业论文期间接受其指导。

学术指导,着力提升本科生学术兴趣

本科生导师着力引导学生建立起对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建立更高的学术追求,引导学生毕业后选择升学深造。

徐红罡教授带领同学到香港参加国际会议(来源:旅游学院)

在学业指导上,学院本科生导师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针,及时掌握所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思想、性格、特长等,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做好每个学期的总体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尽快明确毕业要求并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理的毕业目标,重点在学术思维、文献阅读、研究方法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仅2018学年,学院的导师们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其中7个项目成果获得立项,指导学生参加并斩获了22项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学科竞赛的大小奖项,指导在校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

学业方面的指导不仅仅在课程学习上,本科生导师们还积极推荐学生海外交流和学习机会,轮流带学生团队赴海外考察,带领本科生一同参加学术会议,鼓励学生参加短期访学。

保继刚教授、徐红罡教授、罗秋菊教授带领本科生参加澳珠企业家峰会(来源:旅游学院)

亦师亦友,做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

为了增强师生互动,导师们每周在office hour期间接受同学们关于学业、心理和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咨询,每学期还会与学生开展个别面谈指导或开展导师组集体活动不少于4次,即平均至少每月1次。

同一个导师指导的学生来自不同年级,既有大三大四的本科生,也有硕博生,却因为同一个导师而聚在一起,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老带新”的机制更加强了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通过导师的牵线搭桥,已毕业学生还经常通过导师组微信群给与在校学生“过来人”式的帮助和指引。

思政教育,为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

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在学业指导上,更重要的是个人成长和思想教育上。通过日常教学和导师组会等方式,导师们经常性对学生开展大学规划、学习方法、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目前,学院本科生导师中有16名党员,占全体中国籍导师人数的60%。

赵莹副教授带领同学到红色旅游景区调研(来源:旅游学院)

导师们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学生投身旅游扶贫和减贫、旅游休闲和人民康养生活、服务运营管理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久久为功,构筑本科生导师制育人长效机制

为了加大对本科生导师的激励力度,学院自2008年开始,组织大四毕业生评选出三名“我心目中的良师”。这项评比已经形成了学院的传统文化,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都有重要地位,对于导师们来说,这不仅是一项代表着学生认可度的殊荣,更是师德师风的重要象征。

2008-2018年“我心目中的良师”金漆荣誉墙(来源:旅游学院)

文稿终审:旅游学院 张东蕙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