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EmTech China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揭幕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重磅榜单——“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榜单。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谢曦教授以“将光电传感技术与生物医学交叉融合,为生物研究和医学诊疗提供前沿工具”的成果入选榜单。
谢曦教授获奖照片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一年都会按国家地区,遴选出35名 35 岁以下最具有创新性与影响力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创业者。入选者在前沿领域做出国际突破性创新,并且大多是在国内外名校担任实验室负责人。
谢曦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随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Robert Langer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谢曦回到母校中山大学开展工作,在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任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双聘教授,组建生物医学电子交叉研究平台。
生物医学电子学科作为交叉融合生物医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新兴学科,聚焦于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揭示生命现象本质,解决生物、医学等基础研究中机理机制、重大疾病等关键难题。
在与众多生物医学科学家合作研究过程中,谢曦教授发现很多生物医学基础研究过程需要许多光电仪器工具的协助,但这些仪器很多都是根据特殊场景设计,不是商用的。由于缺乏这些基础科研仪器,很多生物医学问题的研究没法量化或稳定的开展。例如关于单细胞精度电信号的记录,生物微环境温度空间分布的探测等。基于这个需求,谢曦教授的实验室与一些基础医学实验室展开合作,通过微加工技术设计了一些特别的科研仪器,为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助攻。
谢曦认为微电子技术与生物科学的融合交叉将极大地推动新型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他的研究方向聚焦在发展新型的微纳器件系统,应用于生物医学的检测传感,以及疾病的调控治疗。他的团队在体外细胞微纳芯片、穿戴式微纳诊疗系统、体内植入式诊疗系统取得了前沿的学术成果,在体外、体表、体内诊疗的三个层次解决生物医学难题。他致力于研究相关原型仪器设备的开发和转化,并积极开展具有临床医学价值的穿戴式与植入式诊疗系统的研究,实现原位精准检测或调控表皮或体内疾病信息,希望能为临床诊疗提供新工具。
谢曦教授致力于推动生物电子学科的发展,他开发的新型微纳器件,将应用于解决生物医学领域里药物释放治疗和生物检测传感的难题。他率先开发了一种高精度的空心纳米真阵列的制备方法和与传感器件的集成技术并进而拓展了纳米针器件的应用,实现了原位检测细胞和高时空分辨调控细胞行为等应用。
近年来他在微纳生物器件、穿戴/植入式诊疗器件等研究方面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被刊登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国际著名期刊中。他未来的研究方向也将继续利用光电技术为生物医学难题提供新的应用工具和解决手段,为生物电子学提供国际前沿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谢曦教授目前在中山大学正致力于打造一个具备国家先进水平的生物电子学研究平台。作为一名高校老师,他还时刻践行立德树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言传身教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日常注重将最新科技前沿知识和国家行业发展现状分享给学生,让更多学生领略到生物电子学研究的意义乐趣,也充分激发年轻学生的求知热情、创新灵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