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地改进我们的治疗,才能够更好地减轻病人的痛苦,帮他们把病治好,同时也能减轻其家人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位医者的初心。”34年来,马骏先后带领团队深入鼻咽癌临床诊治研究,先后制定了世界先进的4项诊断新标准、1项放疗新技术和3项综合治疗新方案,建立了国际领先的鼻咽癌诊治体系,使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的肿瘤防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无数的鼻咽癌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希望。他本人亦获得了2009年度与2015年度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以及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奖突出贡献奖。
心系患者,投身诊治研究34年,立志攻克鼻咽癌
“怎么才能让患者接受更好、更合适的治疗呢?”这是马骏教授时时在思考的问题。他坦言,面对病人的疾苦不能得到解脱,作为一名医生是十分难过的。或许正是基于这份医者的初心与责任感,促使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锁定在鼻咽癌的治疗上,将攻克“广东癌”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2000年,为进一步开拓视野,马骏选择到美国德州大学M.D. 安德森这所世界一流的癌症中心接受博士后训练。在这里,他看到了我国临床、科研等方面与国外的巨大差距,这激发了他更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立志要提高我国鼻咽癌临床科研水平以报效祖国的决心。回国后,马骏一直坚持在鼻咽癌诊治方面的研究工作,至今他已在与鼻咽癌抗争的道路上走过了34年。谈起多年从医生涯的最大感触与体会,马骏坦言,“看到患者疗效好的同时,生活质量得到了保证,我们就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就是我们作为医者的初心。”
挑战权威,持续改进鼻咽癌临床分期标准
“只有准确判断鼻咽癌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才可以更好确定治疗方案。如果判断不准,就容易导致治疗力度过重或过轻,会对治疗产生不良影响。”马骏提到,早年间他在美国访学的时候就发现,在美国很多鼻咽癌患者也是华裔,尤其是广东人,这背后可能有遗传等因素的影响。美国鼻咽癌病例数量总体虽然并不多,却是国际通用的鼻咽癌的临床分期标准的主要制定者。这个分期标准对数量庞大的中国鼻咽癌患者是否适用呢?我们能否应该制定更为适合中国患者的标准呢?为此,回国后马骏组建了团队,就分期标准进行了专门研究,利用大宗病例数据分析,从2008年开始持续改进了鼻咽癌的分期标准。“患者这么信任我们,把健康托付给我们医生,我们必须要负起这个责任。”马骏时常以此提醒自己。最终,这些标准的修改使得10%的患者避免了过度化疗,20%的患者得到更精准的化疗,并被美国AJCC分期标准直接采纳,在全世界推广应用至今。
敢于创新,探索追寻鼻咽癌治疗最优方案
作为一名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医生,马骏深深地感到,要更好地解决患者的痛苦,必须进行深入的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推动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提高。“做科研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要善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特别是那些关系到患者切身利益的问题,要特别去留意和关心,急病人所急,解病人所困。”马骏说,在以往中晚期鼻咽癌的治疗上,大多数是采用美国NCCN治疗指南于1998年推荐的治疗方案。但在临床实践中,他却发现患者副反应很大,却没有明显获益。为此,他和团队耗时8年,完成了一项大型3期临床试验,最终证实了该方案并不能使中国患者获益,并促使这个国际通用了14年的“教科书”经典治疗方案作出了修订改变。这项“减毒”研究成果的发现,让众多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得以从以往痛苦的治疗中得到解脱,并切切实实地减轻了经济负担。
正是凭着这份对患者负责的初心,马骏团队常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往前探索的步伐。在“减毒”方案的基础上,他的团队又在此踏上了寻找能够“增效”的治疗策略,以期望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天道酬勤,“增效”方案研究成果后来又一次被国际指南采纳,成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标准治疗方案之一。而就在今年,马骏团队又再次在取得自身的突破,进一步探索出了更为有利于降低患者远处转移风险,进而提高生存率的“减毒增效”治疗方案,并在全球排名第一的临床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为中国内地学者主导的肿瘤学研究的第一次问鼎。
“癌症的诊疗是全世界致力攻关的难题,是无数肿瘤患者绝望中唯一的希望所在,我们要和患者一起走下去。”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马骏坚信,尽管鼻咽癌诊治研究探索的路途艰辛而漫长,但只要大家不忘初心,担当前行,最终一定能让鼻咽癌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