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杨清书教授
通过学习和贯彻罗俊校长在2019年秋季工作会议上《坚持“三个面向”引领,提升“三大建设”水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报告精神,结合国家海洋战略需求,就“三大建设”的共性问题,以及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的发展思路,谈谈几点学习心得。
当前是中山大学高速发展的最好时期,在高速发展和各项指标趋好的大势中,如何精准把脉发展质与量的问题,厘清发展瓶颈问题,应对发展严峻挑战,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把“三大建设”列为发展的首要问题,可谓具战略性和前瞻性,切中要害,以“三大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一流高校具有重要意义。
“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何找到有效切入点是“三大建设”的关键所在。目前我校“三大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然而,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质与量的问题,如何将趋势性的量转化为发展的质。若从“远与近”角度来看,大平台和大团队是需要长期积累和厚实的积淀,非一年或两年之功可为,处高速发展期的中山大学,“三大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瞄准大项目,以大项目推进大团队和大平台的建设,进而提升办学水平,建设一流大学。
“三大建设”的基本内涵是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是2017年成立的新学院,本科专业和学科均是从零到壹的过程,“三大建设”也是从零到壹的过程,面临前所未有的诸多困难和挑战,目前人才引进困难,缺乏海洋工程的脸谱实验平台,这将影响学院的“三大建设”。面向国家深海战略需求,重点聚焦海洋工程核心关键技术,在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洋资源(深海石油、可燃冰、风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等重点领域进行布局。在上述重点领域中,谋划大项目,提前进行有组织的布局,把学院特色和优势写进大项目指南,以大项目为牵引,凝聚现有教师力量,并进行学科交叉,由此带动学院的人才引进,逐步构建海洋工程大团队,以大项目和大团队夯实基础,规划建设海洋工程与技术的省级实验室,稳步推进把省级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级实验室。
针对目前新成立学院申报大项目困境及“三大建设”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是实验平台建设。学校分阶段推进海工脸谱实验平台如船池等设施的建设,以此支撑学院大项目的申报及执行,并带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人才引进始终是新建学院的关键,是“三大建设”的根本保障。
二是有效组织。在科研院的组织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推进各类大项目。瞄准国家基金重点和重大项目;国家重大需求的项目,可以聚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尽可能把有影响力的教授纳入重大专项指南撰写的专家库,同时可以把指南撰写专家请进来,把有特色、有优势的研究领域写进重大专项的指南,并在指南发布之前组织项目的申报;大力推动广东省重大项目。
三是推进管理部门与学院的有效对接。推进科研院与学院进行有效对接,由分管领导对接学院院长或副院长,科员对接学院院长助理或科研秘书,就大项目的有效推进及重要时间节点的把控,实现有效对接,使科研院与实体学院成为大项目推进的有机共同体。
四是提高大项目的命中率。提高标书的质量是提升大项目命中率的关键,可请有经验的项目负责人进行申报项目的经验推广,请相关专项的专家对重大专项进行精准解读,并对标书质量进行改进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