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我校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荣获2018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稿件来源:肿瘤防治中心 作者:肿瘤防治中心 编辑:郑燕丽 发布日期:2019-01-14 阅读量:

1月11日,2018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在京揭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教授领衔的 “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发现及临床应用研究”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大会现场

针对消化系统肿瘤这一重大临床课题,徐瑞华教授团队在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资助下,依托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新药临床试验中心,通过组建消化道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及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诊断技术进展以及治疗上的突破:创新了基于分子标志物的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可用于肝癌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的DNA 甲基化分子标志物,破解了肝癌的“身份指纹”,使肝癌的诊断准确率提高了15%,预后预测准确率提高了14%,研究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被业界认为是“肝癌早诊早治的重大突破”;创建了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新策略,根据UGT1A1基因多态性,进行个体化给药,证实了口服的mXELIRI化疗方案对肠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该方案相比现有的标准方案具有毒性反应轻、口服方便等特点,并且具有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趋势,研究被国际同行高度评价,写入了国际权威指南,在全世界推广应用;创建了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胃癌靶向治疗新策略,发现了HER-2阳性胃癌靶向治疗耐药的分子标志物,并提出了应用MEK抑制剂逆转耐药的新策略;发现了VANGL1、MYBL2、SHANK2、AZIN1等与肿瘤转移、耐药相关的系列新型分子标志物,为进一步提升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项目代表性成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Gastroenterology(胃肠病学)和Annals of Oncology(肿瘤学年鉴)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总IF 为218.6,IF>10.0 的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授权3项。5项研究成果被美国NCCN指南、欧洲ESMO泛亚洲结直肠癌指南、亚太临床实践指南(APCPG)采纳,在全球推广应用。项目负责人牵头撰写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原发性胃癌诊疗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等6项中国消化系统肿瘤诊疗规范组建了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泛中南地区肿瘤专科联盟等,建成了华南恶性肿瘤大数据库、结直肠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发现了21个新型分子标志物,创建了23项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标志物检测新技术创立了3种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新方法。

上述研究成果经国内外近百家各级别医疗单位推广应用,将肝癌等肿瘤诊断准确率提高了15%,预后预测准确率提高了10%,晚期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延长了3-6 个月,惠及百万余名消化系统肿瘤患者。

该项目的完成人还有关新元、王峰、骆卉妍、康铁邦、周志伟、贾卫华、鞠怀强、邱妙珍、邵建永、元云飞、张东生、王志强、王德深、鲁运新。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