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钟鸣旦教授做客我校国际名师前沿论坛

稿件来源:哲学系 作者:哲学系 历史系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8-05-18 阅读量:

5月11日下午,由哲学系、历史系主办,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支持的国际名师前沿论坛在我校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鲁汶大学钟鸣旦教授(Nicolas Standaert)作了题为“帝嚳的命运: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学者和欧洲传教士笔下的中国上古史”的报告。

钟鸣旦教授以帝嚳为例子,重点分析了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学者和欧洲传教士笔下的中国上古史著作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对照明末清初中国学者的历史著作,主要分析了耶稣会士编纂并寄回欧洲的中国历史著作所参考的中国资料。通过比较大量的耶稣会士的中国历史著作,钟鸣旦教授发现他们的重要参考文献是南轩的历史著作与“纲鉴”类著作。这些文献是当时中国历史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宋代史著及《四库全书》的筛选影响而在后来被忽略。二是以帝嚳妃子感生怀孕的文本记载为例,分析比较了中国学者和欧洲传教士的解释差别,指出中国学者的多元解释对欧洲传教士多元历史意识的影响。中国学者的上古史知识经在华传教士传介到欧洲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欧洲人最终认为外国历史著作中所记载的编年比《圣经》的记载还要可信。基于此,钟鸣旦教授提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交织,历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跨文化的史学写作。

在交流环节中,钟鸣旦教授与在场的师生就中西文化交流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延伸阅读

钟鸣旦教授长期致力于欧洲汉学研究,尤其对十七八世纪中欧文化交流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文化相遇的方法论:以十七世纪中欧文化相遇为例》等60余篇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出版了《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本地化:谈福音与文化》等一批中文著作,并与其他学者合作编辑《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等大型丛书。目前他正致力于通过文献、图片、艺术品、建筑等载体挖掘耶稣会士和中国人在十七八世纪相遇之“间”发生的故事,倡导跨文化史学研究。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