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我校第四届陈寅恪学术讲座暨国际名师前沿论坛顺利举行

稿件来源:博雅学院 作者:博雅学院 编辑:郝俊 发布日期:2018-05-18 阅读量:

5月8日至17日,由我校古典学研究中心、博雅学院主办,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支持的第四届陈寅恪学术讲座暨国际名师前沿论坛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本次陈寅恪学术讲座暨国际名师前沿论坛共有三讲,主讲嘉宾为Roel Sterckx(胡司德)教授,于5月8日、10日以及17日主讲三场讲座,向我校师生展现了卓越的学术水平。

在5月8日晚的开幕演讲中,胡司德教授首先从二十世纪马尔罗的小说《西方的诱惑》中虚构的一个在中国游历的法国人和旅游的中国朋友通信的情节出发论述中国古代有关动物观念的哲学意义之所在。胡司德教授其次通过十九、二十世纪的汉学家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大致观点,回到两千年前战国、汉代的文本,具体探讨当时的人兽关系的观念,并引用了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关言论就其道德意涵进行了细致的解释。胡司德教授分两个方面阐述了早期中国社会对政治权威及圣贤的讨论对这一思维方式的反映。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对于动物的论述,更有助于认识的是他们对于人在自然的本身中的位置。对动物的讨论,深深植根于对自我探查的过程,圣人治国的理想,决定了学者的关注点,只能是道德而不是动物

胡司德教授在5月10日下午的第二场讲座中反思已有的对中国技术和哲学的研究,表明自己在直接与农业相关的农书以及散落于非农书中的记述两类材料中更关注后者的作用。以“种子”、“灌溉”等多个比喻联系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哲学家用农业方式论证他们的观点。视觉呈现和文本都有道德意蕴,其中的技术并不重要,所以关键在于探究技术材料中的哲学意味。

在5月17日下午第三讲中,胡司德教授重点分析了中国古代的农商地位以及深层的营利与道德的关系。在他看来,中国对农业的重视和“四民”体系中的顺序存在张力,他认为“农”的界定不只是经济分类,更是一种以“朴”与“勤”为代表的心理。尽管依靠赋税的财政国家在不断兴起,中国人对人类经济行为的理解依旧被产生于礼仪性经济中的习俗和传统深刻影响着。

胡司德教授幽默风趣,在英文讲座中时常穿插几句中文,不仅使讲座氛围更加热烈,还促进了观众们对于讲座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吸引了我校博雅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系等诸多院系师生的参与。讲座结束后,胡司德教授还就如何回应“李约瑟难题”,如何解释儒家的“器物隐喻”、儒家思想对经济的影响,研究哲学和文化史的方法等问题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