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晚,“时代楷模——中山大学援疆援藏事迹报告会”在我校举办。
“时代楷模——中山大学援疆援藏事迹报告会”在我校举办
我校7位援疆援藏事迹报告团成员分享了各自的经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发挥专业专长,实施精准帮扶,变“输血式”援助为“造血式”援助,服务于精准扶贫战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校党委副书记余敏斌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援疆援藏工作,我校援疆援藏团队为践行党的治疆治藏方略、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贡献了力量,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创新开展工作,将人才培养融入对口支援工作之中。他强调,全校师生员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结合新时期我校建设一流大学“三步走”战略,坚持做好“四个服务”“三个输出”,为早日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附:中山大学援疆援藏事迹报告团成员简介
刘庆华,中共党员,医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现为西藏自治区政府援藏首席专家、广东省“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副队长,林芝市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血透中心主任。
1999年本科毕业,2008年获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17年5月赴西藏林芝援藏。现任广东省肾脏病医师协会委员。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多项。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15篇。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亚太肾脏病年会“最佳论文奖”等,并多次在国际学术大会上发言。曾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博士研究生”,2次被评为广东省“先进个人”,2017年在林芝市被评为“道德模范先进个人”、“优秀援藏工作者”等。
李建军,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2017年外派援助西藏仲巴县国家医疗队队长。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上,李建军带领医疗队克服高原反应,出色完成了国家和医院交给的援藏医疗工作。共到5乡一镇体检普查,体检1944人,发现包虫病30例、乙型肝炎36例、结核13例、高血压59例、胆石症58例、骨关节炎79例,针灸治疗513人,免费赠药5000元。治疗住院病人67例,手术5人,抢救危重病人9人。医疗队进行专题讲座10次,全院医生进行了急诊、新生儿抢救、临床急救、中医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医护人员56人,下乡巡诊5次。医疗队以师带徒形式培养针灸师2人、儿科医生2人、外科医生2人、急诊医生4人、B超技师2人。孙逸仙纪念医院国家医疗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健康福音,送医送药送技术,提高了当地卫生服务水平,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日喀则市卫计委的高度肯定,为医院和学校争得了荣誉。
刘加军,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九三学社会员,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参加临床工作近30年。从2006年开始担任国际著名SCI杂志《Anti-Cancer Drugs》编委至今,并担任《Annals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等编委。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省部级课题6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2006年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2012年荣获广东省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
刘加军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报名于2011年至2013年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援疆3年,在援疆期间,刘加军教授被受援单位任命为血液科主任(正科级),主要任务是创建血液科,他克服重重困难,将血液科独立出来,从原来的5张床位扩展到60张。在科研方面,他帮助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申请到科技支疆项目等共5项、发表论文近20篇,并通过答辩使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成为自治区重点专科。援疆结束时,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广东省第七批优秀援疆干部,荣立援疆二等功。其个人事迹在广东新闻联播、南方电视台、新疆电视台、《人民日报》、《新西部》、《新疆日报》、新华网、光明网、天山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李俊东,中共党员,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党支部书记、妇科副主任、卵巢癌大PI,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临床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肿瘤学硕士学位。从事妇科肿瘤临床及研究工作至今20余年,深谙“爽洁快”的妇科“岭南派”风格手术,擅长妇科肿瘤诊断和治疗,在国内率先开展卵巢癌单病种多学科协作联合门诊,推动卵巢癌的精准、个体化诊疗模式。
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被中央组织部选派为第八批援疆干部前往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执行援疆任务,任妇外一科主任。援疆期间,他立场坚定,牢记组织重托,努力克服身体和心理上的不良影响,主动融入受援单位,全身心投入到医教研工作中。他扎根手术室,帮带受援单位完成各类疑难复杂妇科恶性肿瘤手术130余例,为新疆各族人民带去“岭南派”先进医疗服务。他推动完善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制度,增强了受援单位不同科室医疗人员之间的联系,让他们从思想碰撞中获益,不断提升妇瘤多学科治疗水平。他主持申报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支疆项目,引导受援单位逐步开展临床科学研究,推动其学科建设。期间,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他积极牵线搭桥,邀请国内外业内知名学者专家到受援单位讲座和学术交流,协调受援单位医疗人员到肿瘤防治中心培训实操技能,而且经常受邀参加新疆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新疆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等多家医院的学术交流和手术会诊,不断提升当地妇瘤疾病诊治水平,使部分疑难和复发的肿瘤患者得到及时良好的救治。
援疆任务结束后,李俊东被授予第八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被新疆医科大学聘为肿瘤学专业学位博士生导师。
娄秉盛,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外伤科主治医生,眼科学博士,教育部第八批援疆干部,2016-2017年任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副主任。援疆期间开展各种复杂性眼外伤的临床诊疗工作,并积极发挥中山大学与受援单位的桥梁纽带作用,作为主要协调人推动“西部眼科医生培训计划”项目的启动和实施,为新疆各地培养了50名眼科骨干医生,大大扩充了新疆的眼科人才储备;利用远程医学网络平台,搭建眼科疑难病远程会诊中心,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眼科专家进行远程对接,使得新疆患者不出新疆就可以得到全国顶级专家团队的面对面诊疗;并将中山眼科中心先进、成熟的日间手术经验引入到新疆,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候床时间;此外,克服困难组建团队多次赴南疆各地农村开展大范围的眼病巡诊和流行病学筛查活动,为少数民族群众送医送药,与少数民族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巡诊筛查期间掌握了大量新疆维吾尔族农村防盲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如何改善防盲现状开展课题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援疆期间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主持新疆自治区继续教育项目一项,并担任新疆医科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指导新疆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参加2017年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
陈元,博士,神经科学教授、博导。中山大学引进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入选者。1990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1999年获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1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及托马斯杰弗逊大学进行博士后及神经科学研究工作。2007年回国,获聘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2017年被聘为中山大学医学院副院长。2015年受中山大学党委组织部委派,承担中组部第七批援藏干部项目任务,赴西藏民族大学挂职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张陆祺,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2016—2017年服务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一中学。在藏服务期间,担任英语教师、校办干事,任课班级成绩名列前茅,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对接整合社会资源,探索“支教团+社会公益组织+X”工作模式,对接爱心资金及物资总价值超过300万元,服务人数超6000人次;率队斩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项银奖,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西藏专项优秀志愿者,其个人和团队事迹多次被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