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COP23)11月6日在德国波恩开幕,大会将就《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展开进一步商讨,预计将持续至本月17日。本次大会有来自195个缔约方的超过25000名代表参加。中国政府派出了由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的代表团与会。会议开幕前后,德国媒体对中国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行动以及中国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所提出的“中国方案”予以赞赏。
董文杰教授阐述“一带一路”气候变化
会议开幕首日,由中国科协、未来地球中国委员会、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联合主办的“千年丝绸之路的未来气候和环境变化”边会在波恩会场“城市与区域”馆举行。我校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教授应邀担任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环境委员会COP23代表团团长,主持会议。
会上,董文杰教授从千年古丝绸之路成为人类发展历史上的贸易之路、发展之路、和平之路、友谊之路和繁荣之路谈起,阐述了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丝绸之路区域气候、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还简要介绍了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的相关工作进展,以及我国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千年丝绸之路未来气候和环境变化预估的努力。
天河二号现场展示效果
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及其在科学研究及工业设计中的应用》的展示台上,中国科协国际合作处汪晨晨博士和中山大学林磊博士为展览作了精心布置。展览展示了中山大学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天河二号巨型计算机在大气、海洋模式研发及其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预估中的应用,通过动画及图像等多媒体手段呈现了全球和区域高分辨率大气和海洋的运动模拟或预测结果。
展览为期两周,充分展现了我国在超级计算机的研发和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我国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吸引了一众参会代表和媒体前来参观交流,引起国际关注。
据悉,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成功申请主持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项目,建立起“气候变化及应对平台”。依托“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我校在天气和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发和应用发展迅猛,在服务国家战略、应对气候变化人才培养和研究方面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