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进同志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他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展示了当代优秀青年眼科医生和杰出医学科学家的风采。他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坚定信念,立志做为人民服务的眼科医生 “党员就是要有先锋模范的引领作用,对党员来说,工作应该是愿意为之付出的事业,为人民服务能奋斗终身的事业!”在袁进的印象中,同为眼科医生的母亲工作虽然忙碌,但从她脸上却丝毫看不出疲惫,更多的是快乐和满足。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袁进自小便希望成为如母亲一般予人光明、受人尊敬的眼科医生。
袁进的父亲是一名在部队工作多年的老党员,他时常叮嘱袁进,“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学业要抓紧,还要多学习身边优秀人物的长处,要有上进心,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党员。”大学期间,袁进学习认真踏实,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活动,时刻保持着进取心,向党组织靠拢,并成为了班里面第一批学生党员。加入党组织后,袁进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在思想上也立志成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
2001年,在江西眼科学术年会上,时任中华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组长、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的陈家祺教授分享的如同“换相机镜头”一般精巧的角膜移植手术,吸引了当时正攻读硕士学位的袁进。要想成为优秀的眼科医生,必须要去中国最好的眼科中心学习。因此袁进暗暗下定决心,硕士毕业后要考入中山眼科中心。2002年,袁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角膜移植领域的领军人物陈家祺教授,正式结缘中山眼科中心,开始了角膜病和角膜移植的临床科学研究工作。
十几年来,袁进不忘初心,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眼科医生为追求,精医厚德、服务病人、播撒光明;攻克难题、革新技术、引领创新;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桃林芬芳,在追寻“为人民服务的优秀眼科医生”这一梦想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严谨担当、勤耕不辍。
大医精诚,患者的微笑是最好的奖励
“看病难、挂号难”是中国老百姓的心病,为了让更多来院就医的患者得到最好的医治,袁进都会尽力安排给患者加号问诊。“我理解患者的心情,能尽快就诊就可以早一点看得见。”被袁进医治过的患者回来复诊时也都特别心安,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有一个患者在,袁进医生就一定还会在门诊等候他们。结束了门诊的工作后,袁进简单吃个午饭就直奔手术室,十几台角膜移植及眼表重建手术已经等候多时。每次做手术,跟台的护士都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节奏,一台角膜移植手术袁进二十分钟就能完成,而这也往往需要两个跟台护士才能跟得上他的节奏。“累是累了点,但出完门诊、做完手术,看到患者恢复光明,我感到非常满足,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从医十几年来,袁进收到了很多患者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看到患者的微笑和感谢,我就觉得所有的疲惫顿时消失了,他们脸上重现的笑容是给我的最大奖励”。谈及从医经验,袁进认为一名优秀医生的日常工作“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首先要学会倾听。对医生来说,患者的病情或许大同小异,但对患者个体来说,每个人的病痛都有着他人难以感同身受的苦楚,每位患者都有表达和倾诉病痛的需求。哪怕能一眼就看出病情,袁进也会耐心地倾听每一位患者诉说他们的病情。其次要学会沟通。任何治疗都不可能达到100%的治愈率,这就需要和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要让患者充分了解最适合他们的治疗方案和预案,帮助患者做出对其病状最合理的选择。最后,要时刻记着换位思考。每个人都有生病的经历,都会有心情烦躁和不安的时候。医生除了给出治疗方案,还应该站在患者的角度,安慰和鼓励患者,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
自参加工作以来,袁进已经完成将近5000例的角膜移植和眼表重建手术。近年来,袁进每年为近万人进行角膜病诊治,年门诊量和手术量也一直位列中山眼科中心角膜病科前列。
攻克难题,用生物角膜点亮世界
目前,我国角膜病变致盲人数超过500万人,且患病人数还在不断攀升。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今通过角膜移植手术让患者重见光明的成功率越来越高,但由于眼角膜来源紧缺,全国每年施行的角膜移植手术不超过5000例,绝大多数本有希望复明的患者也只能在黑暗中苦苦等待。
如何缓解角膜移植供体不足的现状一直是袁进思考的问题。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志愿捐献角膜的行列,但短期内依然很难满足临床上数以万计的角膜移植需求。因此,体外构建人工角膜就成为重要的“开源”模式。袁进表示,就这一问题,国外科学家的主攻方向是通过体外组织工程技术构建人体角膜组织,且目前已进入实验阶段。但由于涉及材料光学特性、组织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等诸多复杂因素,至今尚未进入临床阶段。而袁进带领的国内研究团队发现,生物工程角膜可以以支架材料作为基本框架,在受体自身的组织神经、细胞进入以后,完成生物组织的再塑形和转化,最后成为可以真正伴随患者一生的角膜组织。2016年3月,由袁进主刀的华南首例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在中山眼科中心获得成功,来自江西的14岁少年成为华南第一例接受“猪来源的生物角膜”移植的患者。“到目前为止,这位患者的生物角膜植片基本上保持了和人类板层角膜移植植片相等的透明性,患者的视力达到了1.2,这是一个出乎意料但非常理想的术后情况。迄今为止,中山眼科中心已经做了近50例的生物角膜移植术。”
“猪角膜”可以移植给人类使用的新闻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一则长篇新闻报道中将生物角膜移植视为中国最值得关注的五大科技成就之一。2016年袁进受邀在英联邦眼科大会上作学术演讲,向国际同行介绍生物角膜移植的临床运用经验。在袁进看来,“准备移植的角膜已经完全没有猪的细胞,所以叫脱细胞生物角膜基质更为准确。”这种脱细胞角膜不仅来源广,而且通过脱细胞处理和技术加工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生物组织相容性,也符合医学伦理要求,目前已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审核,准许在临床上应用。
袁进十多年来坚持不懈地躬耕于角膜移植医学领域,随着生物角膜的应用及推广,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光明。
担当责任,“基层县级眼科能力建设”助力医改推进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是近两年来医改的重点。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分级诊疗的改革部署,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策部署,以及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求,践行医改新模式,袁进积极参与、组织并启动了中山眼科中心陈伟蓉教授等主持的广东省“基层县级眼科能力建设”,“基层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与“基层眼科网络建设”三大项目。
“陈教授当时和我说,这是一件苦差事,而且也不会给你带来收入上的增加。但我认为,作为引领全国的眼科中心的一名医生,能为医改做点事情,使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基层百姓,是应该有的担当和责任。”2015年5月,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印发了《广东省县级人民医院眼科能力建设项目工作方案》,中山眼科中心主动承担起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由袁进担任工作组秘书长,负责整个培训计划的顶层设计和方案实施。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全省64家县级医院骨干的培训,带教基层眼科医生276人,创新“互联网+医疗”的思维为基层眼科医生传道受业、为远距离患者分诊会诊,建立辐射全省的远程会诊转诊中心,打造三级医疗体系。袁进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奔走在各个基层培训医院,力求到2018年底,能建立起全省县级人民医院眼科标准化与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使眼科常见病种和疑难病种在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为分级诊疗打好基础。
▲袁进教授参加学术会议
勇立潮头,以临床研究助力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中山眼科中心作为我国唯一的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眼科临床医学最高水平的“国家队”,因此眼科中心的医生不能满足于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必须奋发有为、勇当先锋,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进行原始创新。“临床上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成百上千,要有明确科研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袁进对自己的定位是“临床科学家”——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开展科学研究,既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解决病人的实际需求,也能通过实践来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
袁进持续在角膜病研究领域深耕,研发了强效免疫抑制剂FK506的眼用剂型,极大地降低了角膜移植排斥风险,改善了角膜移植手术远期预后,目前已经完成临床前研究,正在申报国家I类新药,并且已经制成院内制剂使用,帮助众多的角膜移植患者发挥更好的疗效。2012年袁进受邀在BioDrugs上撰写专家述评,向国际同行介绍创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他还带领团队针对移植免疫反应的其他关键节点,建立了原位免疫诱导耐受技术,从而实现了针对角膜免疫反应全链条的干预模式。因其在角膜移植免疫领域的多项重要贡献,袁进从全国各高校报送的800多名优秀学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科技部、美国国际开发署和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合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
数年磨一剑。2013年,袁进团队针对真菌性角膜溃疡这一临床难题发起了攻关研究,首先提出了真菌感染免疫在角膜损害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联合免疫干预治疗的新模式,并且研发成功了世界上首款载药复合生物角膜接触镜,显著改善了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2016年,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顶级期刊《ACS纳米》(ACS Nano IF13)上,并且成为了当期的封面文章,期刊将这一成果评论为“近年来最重要的材料治疗学进展之一”;同年,被中华眼科学会评选为“眼科十大新闻”,并且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国内重要原创成果在其会刊上推广介绍。
在取得一个又一个研究突破后,袁进在思考“下一步学科发展的方向在哪里,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带着这种思考,2013年,袁进来到连续十五年在全美排名第一的Bascom Palmer眼科中心做访问学者。袁进注意到,近年来中山眼科中心的临床体量远远超过Bascom Palmer,虽然两院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差无几,但眼科中心具有重要影像的原创成果在数量却不占优势,且向临床转化的效率不高。因此,袁进将“坚持做创新研究和协同转化,打造眼科工程技术”树立为自己的新目标。
袁进回国后,积极将这一想法向中心领导汇报,在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主任的支持下,于2015年组建了国内第一个眼科成像工程中心,后获得省科技厅批准成为省级工程中心;同时于2016年被中山大学列入首批“三大平台”建设对象,拟通过连续五年的资助,打造成国家创新技术中心。依托于工程中心平台,袁进团队凝练研究方向,在2017年成功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袁进本人也成为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专项的首席科学家。“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预想到,中山眼科中心有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从研究到转化到临床应用的全部链条都有效衔接,三位一体的局面一定会促使中国眼科学建设上一个新层次。”
在优秀眼科医生和优秀临床科学家的梦想征途中,袁进表示他要继续努力,学习前辈精神,以一名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责任、担当和奉献,让更多的人看得见,为中国的眼科学建设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为党旗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