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优秀共产党员】李晓超:以村为家 整合资源 攻坚克难 精准扶贫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数学学院 作者:党委宣传部 数学学院 编辑:徐津阳 发布日期:2017-10-18 阅读量:

李晓超,中共党员,自2000年起在中山大学工作至今。曾任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团委书记、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助理(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挂职)、东校区党政办副主任,现任数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清远连州市丰阳镇柯木湾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村委第一书记。

李晓超工作17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工战线,始终以为人师表、立德树人、以文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扎实开展工作,获评“中山大学优秀专职团干”、“中山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2015年11月,党中央发出了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对脱贫攻坚的目标作出明确规定:到2020年,使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按照广东省委部署,继河源紫金县琴口村、清远连州市种田村后,中山大学第三轮定点扶贫清远连州市柯木湾村。

受学校党委委派,2016年4月李晓超离开学校,离开年老病重的父母和年幼的女儿,赴连州市柯木湾村开展扶贫工作,任连州市柯木湾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村委第一书记。

为扎实落实组织要求,接手工作后,李晓超首先对中央、地方各级相关文件、文献做了大量研读,向获表彰的扶贫单位取经,对柯木湾村及周边村镇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反复调研,分析致贫原因,明确工作思路、措施和重点。

柯木湾村位于粤北山区连州市丰阳镇,距广州330公里,全村共9个自然村,管辖1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74户2151人,现有党员78名;全村过半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留守村民以老弱病残居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民居住分散、农田分散,不利于集约生产;部分自然村村道没有硬底化,大部分自然村没有安装路灯,群众生活不便;部分贫困群众因为身体残疾、患病等原因,缺乏强劳动力,生活条件差,有的群众仍住破旧泥砖房,急需改造危房。

柯木湾村的实际情况与中央脱贫目标有着显著的差距。怎样才能实现脱贫目标?这是个严峻的问题,但各地情况不同,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于是,李晓超给自己定下工作方针:因地制宜、全局规划、分步实施、精准落实、边干边想。

做好对贫困户的认真识别是精准扶贫攻坚的前提。深入了解村民贫困原因、发展意愿、劳动能力是精准扶贫“因地制宜”的基础,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

一入村,李晓超同队员沙敏,历时一个半月时间对柯木湾村87户村民逐一入户核查,召开民主评议会,了解贫困户贫困原因、贫困程度等基本信息,对存疑情况反复核对,补漏查缺,同时根据村民自身情况结合村建设合理安排脱贫措施。例如,村民胡记红在邻村帮人烧木炭,收入微薄,儿子又患严重精神疾病,丧失劳动能力,需要家人照顾。胡记红在2015年12月政府组织申报贫困户时错过了申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晓超经过走访村民、开展民主评议,将胡记红纳入贫困户名单,并安排他在水蛭养殖场务工,预计今年年底可以脱贫。贫困户胡忠建一家住在泥砖房,儿子服刑,媳妇患癌症,孙子在读技校,靠政府低保救济。李晓超积极为他争取到危房改造指标,政府奖补4万元,学校再支持1万元,安排他爱人在村里做保洁员,每月能增加600元收入。目前胡忠建的新房已经开工建设,年底可以搬进新居。

▲李晓超走访贫困户

经过前后四轮全面核查,最终确定75户贫困户名单建档立卡,高效、精准、顺利地完成了贫困户的识别。这项工作受到市扶贫办的高度好评,李晓超同志被评为“建档立卡工作先进个人”。

选派村第一书记是这轮扶贫工作新的做法,目的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一线扶贫力量,促进政策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第一书记要善于发动党员群众,夯实基层组织,以抓党建来促扶贫。作为村第一书记,李晓超推行“乡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的理念,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为村党员树立榜样。例如,马头嵊村和大江脚村是柯木湾村仅有的没有实现村道硬底化的自然村,泥泞不堪,村民生活不便,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修路是村民多年的心愿,但一直没能实现。2016年5月驻村后,李晓超反复奔走,争取村道硬底化补贴指标、理顺办事流程。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在政府财政补贴和学校扶贫资金支持下,在当年年底启动道路硬底化工程,2017年春节前顺利通车,实现了村民的夙愿。马头嵊村贫困户吴伟军说:“我上小学时就盼着路通,现在终于盼到了,中山大学为我们村民办了一件大好事”。路通之后,村民单靠毛竹种植平均每户一年增收4000余元。

▲李晓超主持贫困户对接活动

在日常工作中,李晓超努力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和带头作用,把党建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扶贫工作。在贫困户精准识别、村项目制定、产业帮扶等工作中,积极组织村支部党员座谈调研,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顺利完成了124盏太阳能路灯安装、5个自然村的公厕修建、柯木湾村和夏东村自来水改造等村项目工程,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产业发展来带动村庄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村民脱贫奔康,是新时期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的关键所在。

驻村伊始,李晓超就积极开展调研,了解柯木湾村产业发展情况:柯木湾村的产业发展问题明显,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由于柯木湾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1.79亩,目前均用于种植仅够糊口的水稻;杉树种植有一定规模,但生产周期长,单价低、见效慢;近几年村民开始种植沙糖桔和红肉蜜柚,但产量有限,效益不高;养殖方面,家禽、家畜养殖规模小,商品率低,增收空间有限。虽然问题较多,但柯木湾村不缺水、不缺土地、不缺路,发展基础较好,可以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来创造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学校在李晓超调研基础上多次组织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等院系专家到村进行深度调研与规划,同时积极挖掘校友资源,咨询寻找产业项目,最终确定了宽体金线蛭养殖和夏东自然村生态旅游两个项目。

结合柯木湾村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水源清洁充足的特点,在校友企业荆州市民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下,学校在柯木湾村开展15亩水蛭养殖试点项目,组织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村集体带动贫困户增收。水蛭养殖是新生事物,从工作队到村民,没人有相关经验,这就需要具体工作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随时观察水蛭生长情况,随时处理问题,同时还要承担难以预测的风险。经过反复论证、思考,李晓超给自己制定了工作方针:敢闯敢干,精益求精。积极向校友企业派出的技术员请教,学习水蛭养殖基本知识,向学校随时反馈养殖进展和问题。并与村支部沟通协商,组成一线工作小组,让村委会的党员干部担任项目负责人,选派贫困户中的党员代表担任养殖员,高效解决实际问题,带动村党员在攻坚克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李晓超投放水蛭苗

水蛭养殖的饲料来源是水螺,按照最初计划,由校友企业大批量从湖北运送,成本低。但很快发现,因长途运输问题,水螺死亡率高,且储存后再投喂,养殖员工作量加大。如果改从本地采购,因本地水螺以食用为主,成本比较高,很难盈利。这个问题不解决,项目面临失败的风险。李晓超和村委会干部四处奔走,在连州周边地区寻求供货源。经过努力,最终找到了稳定的供货渠道,少量多次进货,直接投喂,解决了燃眉之急。目前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今年11月销售成品。

夏东自然村环境优美,是政府重点建设的美丽乡村特色村,适宜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带动村民创收致富。2016年11月学校组织规划专家到夏东村里开展旅游规划设计工作,李晓超积极配合村委和镇政府,推进夏东村的道路扩宽工程、停车场、民宿、4G网络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夏东村正在逐步发展生态旅游,已经开设四家农家乐,有一户贫困户在农家乐务工。

科技支持、经费投入是脱贫致富的要素,文化、医疗、情感的支撑同样对村民脱贫、发展的理念、思路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柯木湾村所在地区医疗水平不高,群众看病难问题突出,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李晓超汇总这些情况向学校反映,学校高度重视,先后组织多家附属医院专家教授到村开展义诊活动,送医送药下乡,宣传医疗健康知识。2016、2017连续两年暑假,学校团委组织师生到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实践服务,为村民提供义诊、家电维修和文艺演出,并辐射到周边村镇。

在安排贫困户与学校二级单位结对帮扶工作中,李晓超将贫困户特点与二级单位优势结合起来。如把患重病贫困户同附属医院结对,把有危房改造需求的特困户同有相关资源的二级单位结对。2016年9月,各二级单位负责人约120人次到结对帮扶贫困户家中认门对接,建立帮扶联系,切实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虽然扶贫工作任务重,生活工作条件艰苦,但李晓超从没觉得苦和累。但2016年下半年父亲骨髓瘤突然复发,需要每月定期接受化疗。组织的信任和家庭责任无法兼顾,这让李晓超的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压力下,继续保持昂扬的斗志,这也许是一种自我磨砺、自我提升的最好方式,也是不辜负组织重托和家人期待的最好方式。

精准扶贫号角的吹响,是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发展史上一曲极为重要的时代强音,具有重大而悠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全面建成小康消除贫困的歼灭战,又是老少边穷人民发展史上的大转折,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新的里程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是中华民族多少年来多少代人的梦想,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孜孜追求的目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中大人,李晓超深深地感受到,能有幸参加扶贫工作是人生的宝贵的经历,也是共产党员的一项事业,吃一点苦,受一点累算不了什么。吃苦受累是完成好工作的前提条件,更是难得的人生历练。自己不能辜负组织和学校的信任,扶贫工作必须见成效,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2017年1月,柯木湾村扶贫工作通过省扶贫办年度考核验收,56户贫困户顺利脱贫,李晓超所在工作队获评2016年“清远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村工作队先进典型”。

李晓超和同事们清楚地知道,“行百里者半九十”,扶贫、脱贫道路还很长,困难也将不少。但他们深信,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在学校的帮助和支持下,通过柯木湾人不断的努力,实现富裕、发展的一天即将到来!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