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第一期全国西方文献修复技术研修班”开班仪式暨“第十届华南文献保护论坛”顺利举行

稿件来源:图书馆 作者:图书馆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6-09-01 阅读量:

8月25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图书馆联合主办的“第一期全国西方文献修复技术研修班”在我校南校园图书馆顺利举行开班仪式。应邀出席本次开班仪式的领导和专家有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我校图书馆副馆长、古籍修复传习导师林明,我校资讯管理学院副教授、图书情报专业硕士项目负责人周旖,资深古籍修复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导师助理肖晓梅。

在开班仪式上,倪俊明副馆长对我校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为国内古籍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古籍修复从业者应树立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林明副馆长希望全体学员通过培训提高西文古籍修复技艺水平,积累更多修复经验;同时借助研修班这一契机,对新疆少数民族文献的破损情况和修复方法建立一定认识,为新疆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来自四川大学图书馆的许卫红代表全体学员表达了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我校图书馆的感谢,表示将积极参与研修和修复实践,努力学习和提高西文古籍修复技能。本次研修班为期37天,学员们将学习西文图书破损类型与修复技法、修复文献保护科学和修复职业伦理等理论课程,并在专家指导下进行新疆民文古籍文献修复实践和研讨。

8月26日,由我校图书馆和我校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举办的“第十届华南文献保护论坛”在南校园图书馆举行。我校图书馆副馆长、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主任林明研究馆员,我校图书馆国家古籍修复中心主任助理邱蔚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传习导师助理肖晓梅,“第一期全国西方文献修复技术研修班”全体学员以及省内业界同仁参加了此次论坛。

在上午的报告中,来自四川大学图书馆的许卫红、厦门大学图书馆的陈志梅和广西桂林图书馆的何志刚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体会。许卫红通过梳理四川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修复室的建设概况、发展理念和建设思路、功能分区及基础建设、制度及资料库建设以及规划和思考五方面内容,与业内同仁分享了修复实验室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管理经验,探讨了修复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大家建设和完善修复实验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陈志梅展示了厦门大学图书馆修复室近几年的修复实践情况,包括分级分类修复方法、纸浆修复技术应用实例、修复酸化和虫蛀图书以及面向馆内工作人员和读者举行的修复工作坊等内容。其中着重介绍了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分级分类修复方法,将需修复的馆藏文献采用不同的修复等级进行分类,对以西文装帧形式为主的流通书实行快修,形成颇具特色的西文书籍快修服务。何志刚则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经历,从拓包制作、上纸方法和传拓用墨等角度详细讲述了传拓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细节。通过图片和部分实物,他还展示了另一项“绝活”——自制竹制工具。各色各样的竹制工具应修复工作不同工序而打造,其中有仿古的,也有根据文献修复需要自行设计的,很多工具都适用于西方文献修复,其型之美,其质之优,让在座的专家和学员啧啧称赞。

下半场主题报告的序幕由来自国家博物馆的吕晓芳拉开。通过展示西方文献修复的特色案例,她与在座专家和学员分享了多种西方古籍修复技法,包括给精装书加固书脊、处理断裂麻绳、揭环衬和环衬做旧等。这些案例反映出修复技法的选择与修复方案的制定息息相关,启发大家在修复文献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采取适当的修复技法。山东图书馆的杨洁以山东省图书馆宋刻本《文选》修复为例,介绍了山东省图书馆珍贵古籍修复的项目管理模式。通过详细介绍《文选》修复项目的来龙去脉,她总结分享了《文选》修复项目的七大创新点:引用项目管理理念,实行专家论证会制度,运行试修本制度,预作装帧形式,以科学检测为依据,利用影像等新型记录方式,并形成修复报告。新疆图书馆的张淑平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向大家展示了新疆民文古籍,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保护与修复做了简要汇报。此外,她还分享了去年在我校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进修学习和修复察合台文古籍《加木西德纳曼》的心得和体会,通过详细介绍制定修复方案、准备修复材料、具体修复操作等环节,向大家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新疆民文古籍修复案例。

本次论坛与“第一期全国西方文献修复技术研修班”成功结合,通过学员报告、与会者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中西方文献保护和修复工作中的理论研究成果、技术方法、操作技巧和修复项目管理等资讯和体会的交流,为研修班奠定了良好的研讨和交流氛围,有助于理清学员思路、开拓学员视野,为修复具有明显西式精装图书特点的新疆民文古籍文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