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整洁有序 气象一新

我校2016年迎新工作圆满结束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学生处 总务处 珠海校区党政办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新闻中心 编辑:蔡珊珊 刘嘉 发布日期:2016-08-27 阅读量:

新学期伊始,经过修缮、整治,面貌一新的校园迎来了2016级报到新生。根据学校前期的有效部署与筹备,8月26日,迎新工作在广州校区三校园、珠海校区有条不紊地展开。今年全校45所院系共招收新生15057人,包括南校园20所院系,东校园17所院系,北校园11所院系、医院,珠海校区20所院系。陈春声书记、罗俊校长、颜光美副校长、黎孟枫副校长分别前往各校区迎新点视察新生报到情况,了解开学筹备工作,看望现场的工作人员。据悉,截止8月26日,我校广州校区三校园、珠海校区共报到新生14574人。

八月的校园绿意盎然,静静地欢迎新生的到来(刘嘉摄)

新举措 新面貌

学生处高度重视今年的迎新工作,积极思考,主动作为,筹备并开展了多项扎实有效的工作。在开展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学生处将公益囊和“悦”读感相结合,通过记录新生在暑假期间阅读《大学》或《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的经历、感想以及家长评赏,上好新生到校前的预备课;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图书资源使用、学术道德规范、安全教育、校情校史教育等10余门入学教育品牌课程,助推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上好新生大学“第一课”;同时将诚信教育与契约精神相联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春声书记走访新生宿舍(蔡珊珊摄)

罗俊校长在迎新现场看望新生和工作人员(刘嘉摄)

为确保每一个新生都“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学生处通过电话咨询、新开发的“freshman”新生系统、新媒体平台等方式,及时了解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情况,介绍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流程和绿色通道办理程序,让学生放下经济困难的包袱。今年,学校还加大了对新生“入学礼包”的资金投入以覆盖所有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入学礼包”包括“爱心礼包”、“军训礼包”和“读书礼包”。“爱心礼包”将发放给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本科新生,可基本解决到校后第一个月的生活;“军训礼包”将发放给申请绿色通道的新生,每人提供一套军训服;“读书礼包”将发放给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此外,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还将得到“逸仙游学”、“优学成长”系列项目和“公益助学行动计划”等成才项目的支持,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受助学生向优发展。

同时,学生处从家国情怀出发,对新生进行个人成长与发展的价值引导。配合各院系的不同需要,通过召开新生家长会、新生班级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提供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同时推出中山大学线上迎新平台,新生通过用手机微信端关注线上迎新系统——中山大学微信企业号,实现更加精准的信息查询,安全的信息防护,便捷的迎新服务,以及高效的报到流程。

颜光美副校长视察现场迎新工作(钟昊伦摄)

黎孟枫副校长向现场工作人员了解新生报到情况(肖遥摄)

为了迎接新学期到来,为新生打造一份开学礼,总务处利用暑假时间,顶着酷暑高温,加紧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完成了四校园学生公寓的维修改造工程,并对宿舍室内家具进行了维修更新。为降低能耗,保证设施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总务处还对学生公寓部分楼宇进行了热水系统的更新改造,实施了东校园、北校园食堂的“明厨亮灶”改造,以及珠海校区岁月湖食堂的全面装修;各食堂也进行了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确保新学期师生员工及军训人员的正常就餐。为以良好的校容校貌迎接新生的到来,总务处还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扫除,清理疏通沟渠,全面修剪校园树木、花草,高空修枝防止残枝坠落等工作,并对教学楼设施设备进行了集中检修,对教学楼公共区域进行了强化保洁。暑假期间,总务处还加快推进了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对清理违建后的场地铺设草皮,以恢复康乐园的原有风貌。

新学院 新气象

珠海校区今年新增了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历史系(珠海)、哲学系(珠海)、国际关系学院、数学学院(珠海)、物理与天文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等八个整建制学院,新鲜血液的加入使这里更加充满活力。而为了给新生们带来惊喜,各个院系也别出心裁,将院系特色融入迎新工作,给各校区的迎新增添了新的亮点。

数学学院早已将各种新生资料分类装袋,还用不同颜色的手提袋区分本硕博(刘嘉摄)

为了迎接首届本科新生,数学学院(珠海)特请提前到校的11名新生出任“引导志愿者”,每1位“引导志愿者”负责2间宿舍(约8位同学)的报到接待工作,指引学生准确抵达宿舍楼入住并告知报到手续。与此同时,在迎新点将全部新生资料打包实名发放,大大缩短了报到时间,也有效加强了新生与舍友间的沟通联系。

吕达仁院士与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助阵迎新(麦楚莹摄)

同样作为第一次在珠海校区迎新的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针对目前两校区三校园的学生分布情况,启动了“大气圈”项目。“大气圈”项目下设导生、导学、家长理事会三个机构,旨在指引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促进跨校园、跨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家长、学校、学院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联系,增强新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学院归属感。导生来自珠海校区各院系的学生,主要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导学来自大气科学学院的大二学生,主要引导新生的专业学习;家长理事会则来自新生年级家长的自愿报名,主要为加强家校联系,助力新生成长。今年大气科学学院还有幸邀请到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吕达仁为2016级新生讲授大学第一课。此外,学院还让教授担任班主任,参与迎新工作,提前深入班级,指导新生的专业学习,指引他们的专业规划。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迎新现场即拍即影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在迎新现场设置了化学元素的留影板,为同学和家长们留下新生入学的纪念。留影板以“化工树”为背景,老师是根基、学生为树冠,枝干则由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化工节能等专业方向组成。家长和同学们可在背景板的空白处印指印、签名、合影留念,并在完成所有报到程序后即可拿到照片。

海洋科学学院实验技术老师带领新生参观教学模型(李颖摄)

海洋科学学院今年的迎新主题是“大洋科考之旅”,围绕着登科考船、出航准备、海上作业和海洋人物志(铭志、立影)等内容,邀请实验技术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教学实验室、教学模型等,增强新生对海洋科学的认识。学院还为新生准备了专属纪念品,包括印了自己名字的铭牌、院服、笔记本、珠海校区明信片等,以提升新生对本学院、珠海校区的认同感。与此同时,学院还组织了新生家长会,加强大学生培养的家校合作。

岭南学院迎新现场,男女生分开排队领取校园卡,效率更高(刘相淳摄)

岭南学院在开学前给每个新生寄送了一封信,包括“学院寄语”、“lingnan family介绍”、“入学流程提示”、“迎新杂志”等资料。其中,lingnan family是让每个新生班级都配备一个校友导师、一个班导师和三位成长伙伴,同时每个宿舍配备宿舍导师,通过校友、导师的指导、朋辈的互助,帮助新生更好地发展。这一举措受到新生的热烈欢迎,学院的关怀也让新生对大学生活更加期待。

今年与中山医学院新生一同报到的还有深圳校区医学院的第一届新生。按照培养方案,医学院(深圳)的学生前两年由中山医学院代管培养,意味着他们也将与中山医学院的同学共同成长。今年中山医学院采用学长班迎新制度,即新生由高年级学长作为班主任来组织班级迎新活动,同时由师兄师姐作为迎新志愿者对接4名新生,将入学流程、报道要点、生活知识与学习经验无缝传达。两所医学院共同迎新,体现了医学院“医家人”的精神。

一字排开的工作人员,场面相当壮观(肖遥摄)

新生如是说

“中大珠海校区,空气很好,花树新鲜。志愿者师兄师姐过来帮忙迎新,还有可爱的老师们,就算没有直系的师兄师姐,也有亲人的感觉。抽了点血,流了点汗,在偌大的校园里奔波,小白的免费迎新和宿舍楼底设置的迎新点,是清凉的安慰。透过树叶的绿光,馥郁的花香,交织的各地方言,混杂出一个完整的世界。我行走在中珠,感受着中珠。即将在这里度过大学四年,我相信我对她的期待会被时时刷新,对她的热爱会恒久保鲜。”

——中文系(珠海)2016级本科生 耿希文

“中大是我从小学开始一直梦寐以求的学校。终于如愿以偿来到校园,见到东校区现代化的建筑以及师兄师姐们的热心指引还有成长伙伴的关怀备至都让我感到十分暖心。中大的氛围和师兄师姐的谈吐都让我对自己接下来的大学生涯充满了期待。”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 谭立

“中大、中山医对我而言意味着归属感。中山医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锻炼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训练我们的临床技能;医学是一门很注重“师承”的学科,中山医的前辈们从来都不吝赐教,分享或传授他们的医人之道。在我看来,中山医是一个既有深厚沉淀,又有发展活力的平台,我希望借着这个平台,能够在研究生阶段不断地精进自己的科研及临床能力。这次入学既是老同志又是新生,对许多办理程序都驾轻就熟,但仍遇到了一些问题,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对迎新工作的付出。”

——附属第六医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陈丽梅

“这是我在中大的第三次新生入学报道了,2010年的8月,第一次报道,初出茅庐的我在父亲的陪同下办理手续、体检,老师和师兄师姐事无巨细的指引让我对中大一见钟情;2014年8月,第二次报道,以硕士研究生新生的身份,同时也是学院的工作人员,最想做的就是让新来到中大的同学能够感受到“新家”的温暖,就像4年前的我一样;今天,第三次报道,以博士研究生新生的身份,熟悉的流程,熟悉的温暖,在新学期的第一天开始,不断加温我们的专业梦想。”

——护理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 刘旭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