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奚志勇教授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于巴西举办的寨卡疫情防控专家会议。会上,他展示了其率领的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虫媒控制研究团队先进的蚊媒绝育技术,介绍了该团队分别在中山大学和广州建立的世界最大的“蚊子实验室”和“蚊子工厂”,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近日,《中国日报》和《环球时报》英文版先后对奚志勇教授进行了采访。
寨卡疫情防控专家会议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巴西卫生部联合举办,针对目前寨卡流行的情况,邀请各国科学家展示现有的主要新型蚊媒控制技术,为下一步控制寨卡确定短期和长期的计划和工作目标。
巴西寨卡疫情防控专家会议参会人员合影(右五为奚志勇教授)
会议上,奚志勇教授介绍了“沃尔巴克氏体控制蚊媒”实验的进展,向南美各国展示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下一步应用的巨大前景。如果得到巴西政府支持,奚志勇研究团队将在巴西建“蚊子工厂”,在寨卡疫情防控上一显身手。
奚志勇教授展示养蚊技术
据奚志勇教授介绍,他的团队采用“共生菌绝育术”改造传播病毒的蚊子,是世界上建立和应用这种方法的领先团队。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建议可利用基因改造和携带细菌的蚊子来协助降低蚊子种群。
通过生物共生菌使蚊子绝育,最大的优点是使用一个彻底的天然系统,没有在环境中加入任何外源的东西,使用的是一个自然界天然存在并且人类一直都在接触的共生菌。
2014年,研究团队获突破性进展:将沃尔巴克氏体成功导入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体内,建立了稳定的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并可永远携带。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不携带沃尔巴克氏体雌蚊交配所产的卵不能发育。通过大量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可以使蚊子种群数量降低,最终使得当地登革热、疟疾等虫媒病无法传播。
实验中,研究团队在持续释放区投入了约650万只雄蚊,最终达到几乎百分之百地清除蚊子幼虫。在释放的最后一整个月里,最终只监测到一个孵化的幼虫,而成虫的控制效果也达到97%。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这项技术跟转基因技术相比更有吸引力。
据悉,奚志勇教授研究团队在广州建立的“蚊子工厂”去年已经达到每周100万只的产能,目前雄踞世界第一。“蚊子工厂”面积超过3500平方米,有4个车间,每个车间按照现有技术能够每周生产500万只雄蚊。目标是未来5-10年达到每周25亿雄蚊产量,基本清除中国南部各省重要人类居住区的传病伊蚊。
“蚊子工厂”生产的雄蚊不叮人、不传病,在野外最多存活两周。广州沙仔岛是“沃尔巴克氏体控制蚊媒”的主要实验点,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局部地区的蚊子种群压制效果已经超过90%。研究团队希望在未来的两三年能够大规模应用上此项研究成果,让“蚊子工厂”正式产生效益造福人类。
这是中国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参与项目的人员超过9成是中国科学家,主要资助方是中国政府,但项目早期也得到美国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盖茨全球健康大挑战联合基金的资助,还获得了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支持。
奚志勇团队在中大的实验室以及他们在广东的研究,最早作为“根除登革热”项目的一部分,获得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2012年起,广东省科技厅开始资助该项目,总共投入科研经费3000万人民币。研究也同时获得广州开发区科技领军人才项目的资助。随着全球变暖等因素的增加,蚊虫传播烈性传染病的可能性日益加大。去年,沃尔巴克氏体控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中山医学院召开,大大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重大反响。
奚志勇教授研究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
2013年5月10日,研究团队在第340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论文“沃尔巴克氏体侵入斯氏按蚊种群中并诱导对疟原虫感染的抗性(Wolbachia invade Anopheles stephensi Populations and Induces Refractoriness to Plasmodium Infection)”。
此前,研究团队已同登革热高发的墨西哥和巴基斯坦合作,进行种群压制和种群替换。同时,与印度合作的疟疾控制试验也在筹划之中。这些合作意味着,团队准备将中国项目的成功模式复制到其他国家,“也表明该技术在国际范围内有巨大的社会需求”。看到该项目在全球范围的应用前景,自2014年开始,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与团队建立合作,并为项目提供进一步资助,目标是将“沃尔巴克氏体控制蚊媒”发展为世界卫生组织向各国推荐的防控登革热的常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