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5年会在我校顺利举行

稿件来源:教育学院 作者:教育学院 |摄影:史硕平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5-05-13 阅读量:

由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五所高校的教育学院(学部)共同主办的“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5年会于5月9日在我校怀士堂举行。本次会议是该论坛成立以来的第六次年会,本届年会以“大国文明与教育使命”为主题,聚焦中国教育发展新动态,研讨中华文明生成之教育作用机制,审视中国教育数千年来的得失与探求成长大国文明机理,既使之担负起成就大国的伟大使命,也促其成为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共同行动。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约1000名关心教育发展的各界人士参会,分别对中国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及高考创新、课程变革与文明再生等重大专题展开研讨。 开幕式由我校教育学院副院长屈琼斐主持。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5年会举行

论坛联席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教授致辞,他表示,本届论坛一如既往秉承“远见、反思、公共、公益”之宗旨,倡导宏观审视与具体考证相结合,专家主题点睛和互动研讨结合,围绕“大国文明与教育使命”这一论坛主题,探讨教育在中国走向大国进程中创建大国文明的时代使命,反思中华文明生成发展的特点,梳理新时代中国教育使命及具体行动。

校党委副书记李萍在开幕式中,从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谈起,寻找为什么当下中国教育难以培养杰出人才的答案,其认为缺乏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以及创造性思维教育是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难以求异求变的重要原因,也是无法培养杰出人才的根结所在。

论坛秘书长、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增俊教授在开幕式中提出,2015年是中国发展最具关键的一年。中共十八大以来涌起的中国大潮正在澎湃大洋彼岸,开启世界新时代大国进程宏伟篇章!恢恢天宇,大势磅礴,未来依稀,我们从哪里来,将会到哪里去?是遵循马克思揭示的未来方向,或抑再展发展新图?无论是发展道路选择,还是创建光辉新秩序,中国走向新的大国,必将为人类发展提供崭新的经验。对此,创建大国新文明,赋予变革中国教育新标的新使命,是当下深化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和推进中国崛起的关键引擎,因此,在这样的历史关键时刻,专家与大众共聚一堂,商讨教育发展之大计,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论坛演讲中,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教授从世界大国教育战略发展启示的角度出发,认为国家应该承担起公共教育的重大责任;石中英教授提出对教育公平的理解要作为一种社会公平来对待,要处理好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教育公平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好的教育;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则认为教育要回归到人的本真存在,新人文精神是古典人文精神和近现代人文精神演进的必然结果,应该以新人文精神引领教育未来;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吴康宁教授认为教育品质是教育强国的“软实力”,教育品质优良,教育的软实力就强,教育品质低劣,教育的软实力就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院长胡建华教授认为大国文明基于人的基本素质;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周祝瑛教授从应试的高教角度分析世界百大中的SSCI症候群的问题;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增俊教授则从创新高考考验大国成长的角度,认为科举制使中国不能产生近代科技,高考制使新中国出不了大师。

与会嘉宾与现场关注教育的热心人士围绕世纪中华下的教育担当、文明蜕变与教育创新、从科举沉疴到高考创新以及文明再造与教育行动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互动,为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供借鉴的思路,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先谋献策,共商教育发展之大计。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