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Nature增刊报道我校在科研方面的突出贡献

稿件来源: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中山医学院 作者: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中山医学院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12-31 阅读量:

近期,《Nature》杂志推出了有关中国科技进展的一期特别增刊《Nature Index: 2014 China》,介绍了中国主要科研机构和大学对全球科学发展的贡献、科研产出领先的十大城市、以及国际科研合作情况。其中,在“广州篇”(Guangzhou)报道中显示,我校是广州“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加权分值计数(WFC)在本市各大研究机构中位于首位。

报道重点介绍了我校中山医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等在相应学科领域所做的贡献。2014年,广东登革热疫情严峻,病例数已超过历史病例数的总和。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教授带领的团队运用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成功研发了一种阻断登革热传播的新型策略。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非携带沃尔巴克氏体雌蚊交配所产的卵不能发育,通过大量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雄蚊不会叮咬人),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控制登革热的传播。研究还发现,这些蚊子携带沃尔巴克氏体以后,沃尔巴克氏体在蚊媒体内能对多种人类病原体(如登革病毒、黄病毒和疟原虫等)产生抗性,沃尔巴克氏体就如同“疫苗”一样阻隔了病毒,使病毒无法在蚊媒体内发展和传播。据悉,今年11月,在我校中山医学院举行的沃尔巴克氏体控制登革热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对广州登革热疫点和现场释放点进行了调查,对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在现场试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现场试验经验,对进一步优化广州现场试验方案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为2015年广州现场释放沃尔巴克蚊做好充分准备,明年春季,将在广州南沙区投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进行“以蚊治蚊”的实地研究。

其中,我校三分之二的成果出自化学领域。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张杰鹏教授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了3篇关于金属有机框架的论文,苏成勇教授发表了2篇关于金属有机框架在气体吸附上的应用,赵修毅副教授发表了2篇关于金属配合物用于发光传感器和细胞成像的论文。

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中,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王彪教授和李宝军教授各发表了3篇论文。其中,李宝军教授还就基于光纤探针的光操控方面的研究进展接受了采访。

据悉,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是由自然出版集团(NPG)与数字科学公司(Digital Science)合作推出的关于作者与研究机构从属信息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收集整理了发表在全球68种主流期刊上的论文数测算出自然指数进行排名,提供关于全球高质量研究产出的指标和发展情况。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